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践行“两山”理念,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2025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亦是全国第三个生态日。二十载春秋流转,“两山”理念从浙江安吉余村生根发芽,成长为庇荫华夏的参天大树,引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上稳步迈进。

  在能源建设领域的壮阔版图中,中国能建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号召,以实干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创新绿色施工技术、实践绿色建造模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匠心施治,焕活碧水清流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深耕水环境治理领域,以创新驱动和数字化建设为有力引擎,在多地打造水环境治理标杆项目,让昔日的黑臭水体重焕生机。

  2025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广东中山三年治水攻坚成效,称赞“一盘棋落子 水乡入画来”。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深度参与广东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承接中山市行政区域内黄圃镇大岑围、大雁围、三乡围、横石围、马新围及南头镇共计127条河涌治理任务,流域面积112.13平方公里,管网铺设长达341.57公里。建设团队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的思路,构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通过活水循环与生态修复提升河涌自净能力,结合碧道规划打造流域特色景观,既有效削减了有机物等污染物总量,更显著改善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 

  海南海口鸭尾溪曾因生态破坏成为“死水”,被央视作为黑臭水体典型曝光。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调研论证,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应用重污染水体综合治理技术,实现控源截污、内源清理、水动力改善、水生态修复“四大突破”。采用生态护坡工艺,以植被与天然石材替代传统硬质护坡,兼顾河岸稳固与水生生物栖息;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种植红树林、大叶油草等本土绿植,强化水体自净能力;配套建设净水站,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绿植浇灌、栈道冲洗,干污泥经发酵制成有机肥料,清淤淤泥经无害化处理转化为营养土,用于周边绿化,形成“污水净化—资源回用—生态养护”的循环体系,实现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的有机统一。如今漫步鸭尾溪畔,水清可鉴、岸绿成荫、景美如画、民乐其中。

图丨海南·海口鸭尾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淮河左岸的安徽阜阳,河湖水系密布。为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项目团队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施治、一河一策、综合整治”为原则,采用多种综合修复举措,打响全城黑臭水体攻坚战。完成涉及城区20条河道清淤疏浚,45公里岸坡治理,建设6座闸坝,铺设初期雨水截流管道121公里,建设1座调蓄池和10座提升泵站,重塑6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如今,行走在阜阳沿河景观带,城内河道水清如镜,水鸟嬉戏,绿植繁茂,设施齐全,成为市民游憩的好去处。

  数智赋能,精控水脉治理

  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以数智技术为核心动力,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技一策”破解难题,实现以“治污”向“智污”的科技升级。

  在天津津沽,一座全面感知、科学决策、数字化管理的智慧污水处理厂巍然屹立。作为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泥水同治大型综合性工程,也是近五年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天津津沽污水处理厂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构建智慧水厂,打造厂区数字孪生,通过智慧巡检、精确曝气、智能加药等功能,推动运维管理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逐步迈向绿色、低碳、智能、科学精准的运营新模式,实现生产、安全、质量、工艺调控、设备维护、成本控制等多维指标精细化管理,开创了现代化数字水厂新时代。

图丨天津·津沽污水处理厂

  湖北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智慧水务”为支点,以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为引擎,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模式、理念、技术等集中创新。该项目实施以来,助力荆门“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精准落地,让“水清、水美、水活、水生态”梦想成真。公司按照超前设计、科技领先、全面监控、实用完善的思路,对流域水生态及水环境情况、城区排水管网现状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调研,运用大数据、GIS、水文水力模型等技术,搭建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显著提升突发汛情应对能力。

  公司加快“智慧水务”建设,聚焦污水处理厂碳源智能投加、硫自养——异养反硝化协同脱氮、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海水淡化、数字化水务等方面开展原创性技术研究。以山东博山污水处理厂为试点,开展“污水处理厂碳源智能投加系统研究”,通过智能加药柜动态控制水厂加药量,实现药量节约及出水稳定控制,有效降低碳源投加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为公司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绿色转型,创享融合发展

  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抢抓“双碳”机遇,积极探索能源替代与回收利用新技术,推动“水务+光伏”“水源热泵”等融合模式,激活传统水务产业新动能。

  依托公司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构建“水务+光伏”能源革命新模式,规划布局29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达36.26兆瓦。首批11个项目已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0.27兆瓦,年发电量突破11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850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1.05万吨,以绿色动能激活传统水务产业新价值。

  在河北张家口宣化污水处理厂的氧化塘及沉淀池上方,2376块高效单晶硅光伏板错落有致地排布于水面之上,成为公司当前并网投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电站。这一融合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叠加,更在于能源生产与水务处理的深度耦合。该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通过智能追踪系统提升发电效率25%;创新性采用柔性支架和“悬、拉、挂、撑、压”的空间结构技术,适应水池弧度,抗风压能力达12级;水面光伏+建筑光伏的立体布局,土地利用率提升60%;配备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发电效率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按全年运营测算,公司光伏矩阵将助力水厂降低20%用电成本,污水处理单耗下降0.21千瓦时/吨,29个项目年发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煤11132吨,年等效植树造林面积约1897公顷,全生命周期可节约电费超2.3亿元,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40万株的生态效益。

图丨河北·张家口宣化污水处理厂光伏项目

  除光伏替碳外,公司挖掘污水中含有丰富热能的潜力,积极研究并应用水源热泵技术,多个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源热泵实现办公区域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的需求,节能效果显著,同时探索对污水处理厂周边小区和企业等供冷供热,推动生态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

  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绿意盎然的厂区,中国能建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公司凭借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工程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坚实力量。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两山”理念,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绿色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