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林州弓上:技术赋能,打造抽蓄标杆

  在巍峨的太行山间,豫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河南林州弓上水电站,正依托太行山区独特地形与既有水库资源,以如火如荼的建设向抽水发电迈进,这一超级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抽水蓄能重点实施项目之一。

  复杂地质与施工难题的双重挑战

  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基础处理领域的主力军,从肩挑背扛到掌握核心技术和装备,近年来创造了多项国内外记录,不断擦亮着“葛洲坝基础”金字招牌。

  弓上水电站地处太行山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岩层分布多样,断层多,施工难度极大。公司从接手项目开始,就明确将“奋力打造新时代抽蓄项目建设标杆和典范”作为核心目标,要求项目团队围绕抽水蓄能上水库工程边坡开挖高差大,自然边坡陡峻,开挖支护困难、坝体混凝土面板防裂、库底土工膜的焊接、库底土工膜和面板结合等施工重难点,以创新为主线,以安全为前提,以质量为核心,以生态环保为底线,以成本为支撑,制定专项方案,全面实施“绿色化施工、数字化管控、智能化建造”。

  上水库大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48米,坝顶宽10米,坝顶长369米。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坝前垫层料施工,传统工艺往往面临坡面密实度不均、度汛准备周期长等难题。项目团队采用高抗裂、低收缩的混凝土,结合聚丙烯纤维、钢纤维,提升面板的抗渗性和抗冻融能力;开发多层复合止水带和自愈合材料,适应大变形条件下的防渗需求,在变形后自动恢复,提升接缝耐久性。

  核心技术与数智工艺的完美配合

  “准备完毕,起飞!”在建设现场,随着作业人员一声令下,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它搭载着一根重达240公斤的钢筋桩,精准地将其运送至200米高的山头孔位中,并顺利返航。这标志着无人机技术在复杂地形施工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无人机吊装技术通过高精度定位、自主导航与避障等功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此次试验的成功,充分体现了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无人机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无人机吊装,只是一个缩影。项目团队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施工现场感知更透彻、互通互联更全面、智能化更深入,大大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项目团队深入践行“双碳”战略,将“推进绿色融合,践行生态责任担当”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自主研发大坝无人碾压系统,集成北斗定位、物联网传感技术,实现填筑料摊铺厚度、碾压遍数、行进速度的实时闭环控制,提升压实合格率,智慧工地示范项目亮点;创新“开挖-修复-监测”一体化施工模式,库区边坡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同步开展太行山珍稀植物移栽保护;深入践行“科技创效”理念,引用“720+”全景影像及“三维全景”技术,以第一视角全面审查第一现场的地貌,精准指导现场临时环库道路布置;采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上水库原始地形进行测量,设备小巧便携、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其高程精度达10厘米以内,满足本项目地形测量要求,极大提高项目测量效能;实行“总工带班+AI质检”双控体系,运用无人机三维建模进行坝体变形分析,关键工序设置二维码追溯牌,提高单元工程优良率。

  站在项目建设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项目团队将深化“网格化+信息化”安全管理,重点防控高边坡立体交叉作业风险,争创“国家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智慧工地”;攻关库盆全库防渗体系施工技术,土工防渗体系的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施工技术研究力争企业标准;开展骨料加工系统优化等降本增效行动,力争项目综合收益率提升。

  从荒沟深壑到“能量心脏”,林州弓上抽水蓄能电站以“科技赋能+绿色建造”并进的弓上速度,在太行山脊刻下绿色转型的壮阔笔触。当电流随水流奔涌而下,这座深山中的“充电宝”,必将点亮中原大地清洁能源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