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点亮中亚“绿色未来”
当古老的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交汇,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用青春和汗水,在中亚腹地书写着一段关于光与电的传奇。
中国能建中南院总承包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奥兹150兆瓦/300兆瓦时储能项目和安集延洛奇150兆瓦/300兆瓦时储能项目被列为“一带一路”十周年高峰论坛及中乌两国产能合作首批清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对当地电力系统绿色升级具有关键作用——项目投入商业运营后,累计可为乌兹电网提供43.8亿度的电力调节能力。
为推动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履约,中南院迅速组建一支18名青年构成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来自项目总包管理一线和国际商务谈判的前线。他们的目标响亮而坚定:锻造一支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甘于奉献、吃苦在前,勤于创新、拼搏在前,善于团结、奋斗在前的青年队伍。
铁肩扛重任,攻克技术壁垒创“乌兹速度”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新”是项目面临的三座大山。从中标到第一方混凝土浇筑,仅用3个月;从开工到首次并网,仅用7个月!这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奋战。
项目经理以双脚为尺,不辞辛苦地丈量项目每一寸土地。从晨光熹微到夜幕深沉,他穿梭于各个施工点,协调难题、监督进度,用坚守与付出确保项目稳步推进;攻“本土化”难关:为解决二次通讯设备难题,项目常务副经理崔浩跑遍首都塔什干市场,凭着一股韧劲说服三家本地厂商,成功试制出首台套设备,打通了供应链的“最后一公里”;传“中国式”技艺:项目副经理不仅手把手教乌籍电工使用中国万用表,还指导他们完成高压接线操作,直至他们掌握相关电力工程技术;啃“俄标”硬骨头:面对与国内迥异的俄文技术标准,第一次承担海外任务、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设计团队逐字逐句翻译、一页一页钻研,硬是把复杂的设计图纸分解为一个个属地化施工模块,扫清了技术障碍。
项目在当地提供了超1000人的就业机会,临别时,乌籍工人紧紧围住突击队员,用最质朴的语言高喊:“China,My Friend!”工程部经理将沾满尘土的工装收进行囊,上面绣着一句话:“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担当铸坦途,打通跨境物流护“设备到家”
如果说技术是项目的骨架,那么物资就是项目的血液。在“一带一路”沿线,复杂的跨境物流是巨大的挑战。秋风乍起,项目副经理却接到了一个“冰冷”的消息:数个关键设备在吉尔吉斯斯坦被海关以加征“过境税”为由卡住。设备不到场,整个项目就得停摆!情况紧急,项目副经理当机立断,带领年轻同志,连夜驱车六百公里赶赴边境。在海关,他们用流利的俄语和英语,与各方展开了数个昼夜的艰难谈判。期间,他在工作群里拍下一张关单并留言:“设备不到场,青春不回国!”
这句誓言,是所有队员心声的写照。几天后,当满载设备的车队披着清晨的霜露驶入工地时,朝阳将项目副经理疲惫的脸庞照得通红,仿佛给他的青春镀上了一层最耀眼的金色。
卓越放光芒,点亮能源之光获“国家赞誉”
汗水浇灌的花朵,终将迎来最高光的绽放。2024年12月,两个项目首次并网一次成功!电流啸响的瞬间,标志着这群年轻人的奋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们的卓越表现,赢得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领导的关注与赞誉。总统两次见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先后出席项目启动仪式与并网仪式,高度肯定项目对国家能源战略的贡献。总理亲临点赞:乌兹别克斯坦总理阿里波夫亲临项目现场视察,慰问一线员工,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给予盛赞。
从总统到州长,从当地官员到普通民众,青年突击队用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们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在当地人民心中点亮了“中国建造”的信誉之光。
晨曦未露,他们已蹲在基坑里啃图纸;夜深人静,他们仍守护着最后一道焊缝。有人把婚期一推再推,有人把对家人的思念塞进安全帽……当地大叔看到他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些年轻人,像火!”这团火,不仅温暖了费尔干纳的土地,也照亮了中南电力“一路向外”的战略征程。
乌兹一期的灯火未冷,三期中标的捷报又至!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乌兹储能青年突击队再次集结出列!
他们将带着一期项目淬炼出的宝贵经验,以三期项目更高的标准,再次奔赴下一片戈壁。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们的目标,是把“中南院能源之光”从费尔干纳燃向更远的天际,让世界看到中国工程的炽热与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