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项目推介官崔健:在未至风雨中筑坝的人

  “工程人的远见,是洞见那些尚未到来的风雨,把明天的风险变成今天的课题”。在巴基斯坦十余年的筑坝征程中,崔健将“未雨绸缪”的工程哲学深深熔铸进每一个参与的工程项目。

  崔健当真拥有超能力?非也。若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崔健早该算准业主会提出第4版变更令,而不是在第3版交付时就笃定地以为要“大功告成”。崔健说:“国际工程人的火眼金睛,都是被FIDIC条款‘教育’、和监理工程师过招拼出来的”。

  那些与合同条款、技术规范鏖战至破晓的深夜,施工图纸上被反复修改的斑驳印记,以及安全帽下倔强不肯滴落的汗珠——正是这些点滴积累,伴随着崔健从NJ水电站的“破冰练兵”,到DASU水电站的“技术突围”,直至Mohmand水电站的“全面领航”,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卓越坚韧的国际经营能力。

  “破冰之旅”:喜马拉雅断裂带上的技术宣言

  NJ水电站雄踞喜马拉雅山断裂带,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板块碰撞的地质史诗。面对世界级的地质迷宫、变幻莫测的水文条件和极端受限的施工空间,这项被誉为“巴基斯坦三峡工程”的世纪工程,不仅是葛洲坝三公司扬帆国际市场的破冰首航,更是崔健在喜马拉雅断裂带上书写的首份“中国技术宣言”。

  “当年哪想那么多,说实话,挑战确实不小,但真没觉得怕。”崔健回忆起初到NJ项目时的情景,语气平静,话语里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NJ项目划分为三个施工标段:大坝、引水隧洞和厂房。32岁的崔健,担任核心枢纽——大坝标段的技术负责人。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骨干之一,他的眼神中写满了笃定与热血。

  “你们这是要从河里修条路进去?”站在NJ水电站导流洞上游的右岸边坡,一位美国工程师满脸疑惑。

  “导流洞封堵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路可走’”,崔健一语中的。按照原设计,需修一条专用施工道路,但河道右岸边坡陡峭,且有一条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边境公路通过。临时道路的修建极有可能影响该边境通道,不仅耗资高达上千万元,还需从大坝下游绕行修筑,预计将额外耗时一个多月。面对紧张的工期与成本压力,崔健决定另辟蹊径。

  崔健没有照搬常规路径,而是带领团队结合现场的水文特征与河道地形,提出了一个当时听起来有些“反常规”的方案——“填筑—封堵—挖除—填筑—挖除”五步走的“后退式封堵”工法,充分利用河道宽度,分段导流、围堵,设立河道中部临时岛,最终实现导流洞封堵回填撤退方案。该方案不仅显著节约了成本,还将关键线路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逆流封口”,这条在水声中“走”出来的施工路,不仅在NJ水电站现场立住了脚,也让一众巴方工程师眼前一亮。

  大坝帷幕灌浆启动,一场围绕“灌浆工艺”的争论悄然展开。

  “浆液太稀,压力过载!”欧美监理工程师指着试验段的灌浆数据,一连摇头,语气里带着对中方技术的不信任。

  崔健站在灌浆仪前回应道:“我们不是来套用过去的方法,而是带着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的。”面对NJ项目地下复杂的断裂带与高渗透性裂隙,崔健力排众议,推动采用“中国方案”——逐级变浆配比+纯压式灌注。

  不是一次灌到底,而是“打一拳,退一步,调一口浆”。每一段注浆,浆液浓度与注入压力都实时调整,就像医生精准控制药剂浓度,不多不少,直击病灶。

  工艺推行初期,质疑声不断。直到最终一段防渗帷幕灌完,抽水试验一测,数据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渗透系数大幅降低,浆液浪费率降至历史最低。“着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位曾经质疑最多的欧美监理工程师感叹道,并最终主动签下了质量验收单。

  “冰河灵感”:50℃高温下的解题大师

  巴基斯坦DASU水电站的施工现场,远山之巅的雪顶在烈日下尚未完全消融,地面50℃的热浪却已炙烤着每一寸钢筋模板。这座在建的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坝,正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业主方下达最后通牒,混凝土最高温度不得超过59!

  日本监理总工程师Nishimiya手持测温仪,态度坚决:“如果混凝土最高温度超过59℃的温控标准,所有混凝土浇筑作业必须立即停止!”此刻,混凝土拌合系统正吞吐着热浪,出机口温度一降再降,早已逼近极限。然而,巴基斯坦所用水泥普遍属于早强型——早期水化热高、温升快,混凝土强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7天强度几乎可比肩国内28天标准,但后期强度增长趋缓。前期混凝土温升过快,成为制约项目夏季浇筑施工的技术瓶颈,也正考验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应对能力。

  长期从事水电站建设与技术管理,ACIASTM等国际规范早就成了崔健处理现场问题的“肌肉记忆”。但每遇难题,崔健仍习惯在笔记本上推演各种方案:增加冰块掺量可能导致混凝土和易性下降;骨料喷淋进一步冷却的效果收效甚微;全面转为夜间浇筑后,则势必造成模板安装延误……每个解决方案都看似峰回路转,却难寻出口。崔健抓起安全帽,决定再去作业面走一趟。

  刚从闷热的施工支洞钻出,崔健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他蹲在印度河边,正欲掬水洗脸,却在指尖触水时猛地一顿。七月的印度河水,竟冰凉的刺骨!

  “这水温不对”,崔健凝视着奔腾的河水,眼中闪过一丝锐意。他转身就前往现场试验室:“马上组织测温,上下游多布几个监测点,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最终的水温监测报告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即便在盛夏酷暑,印度河水温仍稳定在8—12℃。

  基于这一发现,崔健带领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的技术评估与现场试验,论证了在混凝土内部增设冷却水管并采用天然印度河水进行冷却的可行性。这一工艺有效解决了冷却水供水温度不稳定、额外配置制冷设备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对第1至第7天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的监测,团队动态调整冷却水流速,确保结构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始终控制在规范限定的54℃以内。

  崔健将国内成熟的混凝土预埋冷却水管降温技术成功引入DASU项目,使监理工程师得以摆脱一味降低入仓温度的思维定势,为高温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这次成功的“解题”,让“Jack Cui”(崔健)在DASU水电站项目上一举成名。项目进度会上,业主代表由衷赞叹道:“A prodigy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水电奇才),就连起初叫嚣着要停工的监理工程师Nishimiya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份来自国际同行的专业认可,使崔健团队在后续的多次技术谈判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转危为机”:导流洞变更的破局智慧

  2022年初,刚调任Mohmand水电站项目经理的崔健,就收到业主发来的“导流洞工期延误罚款通知”——这是崔健从业多年来第一次收到来自业主方的正式工期索赔函。崔健心头一紧,暗自嘀咕:“业主这是动真格,还是想给我一个下马威?”面对复杂的项目开局,崔健的心头涌起一阵担忧。

  为了尽快查清问题根源,崔健展开了一场“地毯式排查”,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成了他的“加餐窗口”。他匆匆折返办公室,逐一翻阅导流洞施工的对外往来函件,核对分包商结算记录,对照车间图与施工图反复比对。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醒来,继续投入。这种节奏一坚持,就是三个月。一番梳理后,问题终于水落石出。

  崔健带领团队优化导流洞仰拱衬砌方案,将衬底部砌断面由圆形优化为马蹄形,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最优曲率,采用可调式钢模台车实现快速施工;在砂石系统采取三级筛分工艺,控制骨料含泥量,攻克了困扰已久的混凝土骨料配合比难题;改进锚索张拉系统,实现预应力分级精确控制,啃下了洞内锚索施工的技术硬骨头。

  针对两家分包商参差不齐的履约表现,崔健着手制定了“仓面节点考核”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分包商积极性。曾经举步维艰的导流洞工程,如今进度曲线持续上扬。业主和工程师代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会议室里的“火药味”也渐渐被务实合作的氛围所取代。

  20228月,巴基斯坦斯瓦特河流域持续强降雨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正在建设的Mohmand水电站项目带来毁灭性冲击:导流洞进口边坡约70米完全冲毁;1号导流洞进口段发生75米的大规模塌方堵塞;更严重的是,全洞淤积物平均厚度达3米,总淤积方量超过20万立方米,整个导流系统陷入瘫痪。

  “悬崖边的淡定,绝望中的坚韧,灭顶下的担当”,这段承载着“NJ精神”的箴言不断在崔健脑海响起。作为项目掌舵者,崔健深知此刻自己肩负的双重使命:既要像破冰船般为团队凿开眼前的困局,更要以身作则为项目部年轻的同事带去信心。

  排水清淤,围堰修复,保险理赔……一场与工期赛跑的汛期保卫战在项目部全面打响。导流洞生产系统仅用3个月即实现全面恢复,较监理工程师原预估的6个月恢复期缩短50%

  危机真的解除了吗?不,那根紧绷的工期之弦仍在崔健的心头颤动。为此,崔健提前组织内部专题会进行评估,梳理出潜在风险点。果然不出所料,业主方率先发难,在项目协调会上对我方导流洞围堰的施工质量提出质疑,并要求监理工程师对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进行全面评估。

  崔健带领团队通过提交完整的施工验收记录,并基于业主提供的水文资料和监理工程师确认的围堰设计标准开展技术论证,从专业层面彻底消除了业主对我方施工责任的质疑,有效化解了合同工期延误罚款的风险,更开辟了可观的变更索赔利润空间。

  谈判桌上能胜利,从来不是靠运气。熬过一轮又一轮唇枪舌剑,崔健终于长舒一口气。“和外国工程师过招,比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的数据硬。”崔健常用这句话勉励项目部的年轻同事。

  “亲兄弟,明算账”:联营体间的精细博弈

  Mohmand项目采用联营体模式,与巴基斯坦本土公司DESCON既是合作伙伴,也时而短兵相接。面对复杂关系与多方利益交织,考验的,不只是崔健亮剑的底气,更是他握手的格局。

  业主一挥手,划斯瓦特为界,左岸是DESCON的地盘,右岸是CEEC的阵地。河两岸分了作业区,自然也就有了“优劣”。有时开会,左岸成了反面教材:“看看右岸砂石系统粉尘控制得多好”;有时右岸又被“挂”上墙:“学学左岸的进场道路,多板正!”大家调侃道,这哪是斯瓦特河,分明是一面“照妖镜”。崔健深知,这种“左右岸对比”,可不是比谁更糟糕,而是一场中巴方企业实力的较量。不是争口气,而是争口碑。

  由于左岸尚未接入正式水电系统,我方只能依赖DESCON为业主的5个集装箱提供临时水电支持。对此,DESCON提出按月收取运维费用,每月高达120万卢比,几乎占到集装箱运维结算款的一半!

  崔健敏锐地察觉到,这笔“看不见的出血”若持续整个工期,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成本漏洞。于是,他主动出击,多次与DESCON项目经理交涉,并安装水电表进行实测。数据面前,DESCON也意识到此前报价偏高,实在有失“兄弟义气”,最终主动提出免除全部费用。这一举措,为项目部每年直接节省成本1400万卢比,堪称一场漂亮的“成本反击战”!

  业主营地内,DESCON的一台装载机在转弯时方向稍有偏差,竟径直冲撞上我方刚砌好的围墙,两米高的墙体瞬间被撞出个大洞。

  我方巴籍施工员见状,立即举起手机拍照取证,并要求对方驾驶员出示工牌以核实身份。哪料那名操作手情绪激动,突然一把打掉我方人员手中的手机,屏幕当场碎裂。双方工人瞬间围拢过来,你推我搡,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仿佛下一秒就会失控。刚从业主办公室开完会的崔健和DESCON项目经理闻讯,快步赶到现场。

  “现场不是擂台,咱们不是比谁力气大,也不是为一堵墙争高低——打赢了送警察局,打输了进医院。”崔健语气平和却不失分量,一句话点醒了围拢的工人们。众人相视一笑,紧绷的情绪也随之缓和下来。

  DESCON项目经理见状,也主动配合:“这是我们管理上的疏漏,我们来处理。”崔健顺势建议:“不如在业主营地多设几处作业区指示牌,交叉作业时间也重新规划一下。”三言两语拆解症结,一场风波悄然化解。

  “群山为证”:崔健的海外工程叙事仍在书写

  工程简报里翻不到崔健的“传说”,可巴基斯坦的群山早已替他写好了“长篇纪实”。互联网深处或许还藏着关于崔健的些许蛛丝马迹?如果你在互联网搜索引擎输入“崔健”,满屏都是那位唱“一无所有”的摇滚教父。直到加上“巴基斯坦”“NJ水电站”这些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关于Mohmand水电站截流的重磅报道,以及崔健在NJ水电站项目期间发表的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才终于“杀出重围”。

  看来在互联网江湖,能和中国摇滚教父“抢热搜”的崔健,只有咱们这位在巴基斯坦筑大坝的项目经理了!

  “陕西省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陕西省优秀国际项目经理”“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第一届、第二届优秀项目经理”,“注册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国际项目经理CIPM……崔健的头衔和荣誉不胜枚举。但就在眼前,崔健依旧穿着家乡的千层底布鞋,步履稳健的继续奋斗向前。这朴素的底色,恰是崔健驻巴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注脚。

  不等风来,先立帆桅;未雨绸缪,方能破局。崔健的远见,从不虚言而来,而是一步步在实干中淬炼出的真本事。他在巴基斯坦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如今,葛洲坝三公司正加速布局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枝散叶。而崔健团队在巴基斯坦的坚守与破局,早已为这幅国际化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底色,那是用汗水熔铸的质量丰碑,是用智慧化解的风险堤坝,更是用真诚架设的友谊桥梁。这段跨越十余年的奋斗历程,已然成为公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国际化基因,激励着更多勇闯海外的国际先锋、国际勇士、国际功勋,以卓越为笔、坚韧为墨,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