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能建时评
论建|大抓基层,而不是大压基层

一些材料“今天通知明天就要”,一件事情“你布置完我再强调”,一项工作“不留痕迹就没到位”,有的项目“一个月内接受相关部门几十场检查”,有的指标“年年抬高门槛、数字层层加码”……早些年,不少基层反映内卷严重,压力陡增,人手不足,苦不堪言。

一段时间以来,得益于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基层减负成效持续彰显。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大抓基层”异化为“大压基层”,“大抓基层”的初衷正在变味为“大压基层”的苦衷。基层减负时不我待且任重道远。那么,如何综合施策,才能坚守“大抓基层”的初心,避免踏入“大压基层”的误区?

一、“大压基层”何以成为基层之痛

基层作为企业的基本细胞,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抓好基层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基层,从来都是最讲实效的地方。一个项目部,往往管着几十支队伍、上百台机械、数千吨建材,每天要应对地质变化、天气突变、工序衔接等动态挑战,事务繁忙、压力巨大。可是一些部门和单位把管理简单等同于“任务分解”,把责任异化为“压力传导”,“层层加压”成为思维定势和管理惯性。由此,也就出现了“大压基层”的种种乱象——

有的把“工作留痕”当政绩,要求“一事一报”“一日多报”,甚至同一数据要经项目部、分公司、总部三级重复填报。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就是其真实写照。

有的把“责任下移”当妙招,把本该总部统筹的市场调研、科技攻关、资金协调等任务,简单打包甩给一线,自己则当“分解下去、汇总上来”的二传手、中转站,只“挂帅”不“出征”。

有的搞“打卡式”“作秀式”调研,热衷于搞大场面、大阵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只求“报道中有名、照片上有像、视频里有影”,却从不深入项目一线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困难。

有的以“出亮点”“出经验”为名,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请专家、找咨询、做方案、搞活动,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提炼”出一些缺乏实际价值、不具有复制性推广性的所谓经验。

应该知道,当“痕迹管理”代替“过程管理”,当基层干部化身“表哥表姐”,当一线职工变成“资料员”,当检查只看资料厚不厚、台账细不细,而不问现场实不实、效果好不好,这样的“大抓基层”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浪费大量资源,分散基层精力,加重基层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工程进度滞后、质量隐患迭出、安全事故频发成为大概率事件,“大压基层”就势必演变为基层之痛、企业之伤。

作为国资央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抓基层”千万不能异化为“大压基层”,只有切实为基层减负、为基层赋能、为基层排险,才能真正激活“一池春水”,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大抓基层”,抓的是价值创造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基层是战略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创新变革突破的“最先一公里”。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央企,我们应该清楚,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机关大楼里的文件厚度,而在于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加油干的履约速度;不在于汇报材料数据有多漂亮,而在于技术团队围着图纸反复推敲的专业能力有多厉害。

“大抓基层”,抓的是价值创造的根脉,是效益效能的源头,企业的基层建设好了,就能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价值创造,推动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能建坚持一切聚焦价值创造,坚持眼睛顾看基层、思想尊重基层、感情贴近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待遇倾斜基层,努力掌握基层所思所想所盼,通过“瘦身”“强体”“排险”三管齐下,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经营、促发展、谋转型。



“瘦身”,就是紧盯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把现实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精简会议文件,严控会议数量和文件发放,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文件线上审批和会议视频穿透,避免不必要的会议和重复的文件传达。优化考核机制,减少频次、精化指标,避免考核方式“一刀切”。坚决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清理,该压减的压减,减少不必要的微信工作群,倡导走出“群”,走进“群众”。推动基层回归“主责主业”,把基层干部从“表哥表姐”变回“施工队长”,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蹲在工地攻克技术难题、盯在现场排除质量安全隐患、扎在一线提升管理效能……

“强体”,就是通过权力、资源、管理下沉,为基层赋能,让基层有“劲”更有“径”。基层需求三言两语,服务基层千方百计。推动资源下沉,将更多的技术设备、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向项目一线倾斜,确保基层有充足的资源完成任务。推动技术赋能,加快建设数智能建平台,持续推动管理数字化,全力推进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智能化决策体系。推动基层回归“赋能增效”,让基层从“灭火队”变回“冲锋队”,给“听得见炮声”的人赋予应有的管理权限。

“排险”,就是通过强化集中穿透管理,为基层“扫雷”,及时排除基层存在的各类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一方面在发展底线、资源红线、目标高线之间寻求最优调配并保持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全力克服困难、捕捉发展良机,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过度操作甚至无限规避风险。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坚决遏制规模冲动,保持在高质量前提下的一定规模增速,切实抓好特殊企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管理与共享平台的体系化穿透,确保风险可控能控在控受控。

推动基层回归“前线主战”,为基层解决“后顾之忧”,心无旁骛争当排头兵,聚精会神勇做主力军。当然,为基层减负决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进一步明晰基层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该基层干的,必须压紧夯实,但上级不能一味“甩锅”,更不能要求基层“扛雷”“兜底”,坚决防止“为创新而创新”,坚决摒弃“运动式”“命令式”“一刀切”工作方式。


三、从“压”到“抓”,关键在机制破局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大抓基层”“为基层减负”决不是口号,需要以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为根本保障,需要多干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压”到“抓”,除了“瘦身”“强体”“排险”以外,更需要匹配机制保障,要让千条线有序穿过一根针,而不是用千条线缠住一根针。唯有如此,才能把基层干部的手从报表里解放出来,把一线职工的脚从会场挪到现场。

围绕健全为基层减负机制,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强化建章立制、补齐管理漏洞,强化制度执行、提升落实质效。中国能建正深入落实国资委各项要求,在聚焦价值创造、加强精益管理、推动数智赋能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打好攻坚战,推动“上面连天线,下面接地气”,让基层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一切聚焦价值创造。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围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提升“五个价值”,把价值创造融入到改革发展管理运营全过程。聚焦价值创造,要精准区分“必要筋骨”与“冗余脂肪”,通过减去无谓的表格、虚耗的流程、重复的汇报,清除阻碍血液循环的栓塞,释放被捆缚的时间与精力,基层得以轻盈转身,全身心投向创新试验、深耕服务、精准解题。这些才是真正驱动价值引擎的源头活水,才是为价值创造“减脂增肌”,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下的持续“瘦身健体”,方能让基层在价值创造的征途上轻装上阵、步履如飞。

全面加强精益管理。树牢精益思维,进一步强化精益运营和精益管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效率效益,举一反三持续改进。围绕“简约、高效、好用”,充分发挥精益管理“断舍离大师”作用,甄别“无效动作”,留下“有效工作”,让基层干部职工从“工具人”摇身变成“效率特种兵”,精准聚焦关键任务,问题解决更高效。通过加快推进全级次穿透式监管,让精益管理与基层创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越精简越高效,越高效越想精简”的良性循环,推动基层项目以高品质产品和高质量服务赢得尊严、赢得尊重、赢得市场。

加力推进数智赋能。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减少重复工作,以数字化赋能基层。通过引入数智技术,推广AI应用和大数据分析,用“黑科技”魔法把基层的重复劳动一键清空,为基层装上“涡轮驱动”。通过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减少和消灭“熬夜赶报表”,让基层干部职工有更多时间精力和底气动力抓落实,以数智化筑牢赋能基层工作。

基层活,则全局活。项目上的工作,是靠手干出来的,不是靠纸写出来的。当我们不再用“压力传导”代替“责任落实”,而是用“赋能增效”激活“神经末梢”,就能真正释放出“小基层、大能量”的乘数效应。

这,也许才是“大抓基层而不是大压基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