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高质量打造武汉城市“新动脉”——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四期工程建设侧记

  春光明媚,万物生发,正是奋斗好时节。在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承建的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四期工程建设现场,“行稳号”盾构机自3月11日始发以来,正在进行紧张的盾构掘进施工。建设者们正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攻克地质与环境双重挑战,高质量打造城市“新动脉”,铸就武汉地铁建设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破解“地下迷宫”复杂地质难题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四期工程全长16.2公里,工程贯穿汉阳四新、武昌白沙洲片区,下穿长江、串联高铁枢纽,是重要的轨道交通动脉。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承建的土建工程第四标段线路长约1.7千米,建设范围为梅林站至四新大道站共2站2区间的土建工程。



  该工程全线为地下线,需穿越市政管线密集区、软土地层及多座桥梁桩基,施工难度堪称“地下迷宫”。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部团队依托智能化装备与创新工艺,实现了安全高效掘进。

  项目部负责人白文博介绍,芳草路站至梅林站区间右线盾构任务由国产土压平衡复合盾构机“行稳号”承担。该设备开挖直径6.44米,总重535吨,主驱动功率达945千瓦,集地质适应性强、智能化监测、节能环保于一体。

  针对区间内需侧穿凤凰东路桥桩、下穿总港水渠等风险源,盾构机搭载实时参数分析系统,动态调整掘进速度与姿态,确保隧道轴线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针对施工现场吊装口与出土口间距狭小的问题,项目部创新采用“小分体始发”技术,将盾构机台车分段并通过延长管线连接,既保障了设备功能完整性,又解决了场地受限难题。 

  直面城市建成区的“穿针引线”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四期工程的建设,不仅需应对复杂地质,还需在密集城市建成区中“穿针引线”,施工团队以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攻关交出了高分答卷。

  芳草路站至梅林站区间隧道拱顶覆土最浅仅10.21米,且存在平面曲线半径1000米的转弯段。项目团队采用定制楔形管片,严格把控拼装精度,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纠偏,将沉降风险降至最低,实现了高风险区段的精准穿越。



  四新大道站紧邻四新明渠与新区公园,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精心筹划,将车站周边现有绿植及临建融入现场布置中,尽量减少绿植及临建的拆除量,倡导绿色施工。同时,工地配备压滤系统,通过净化污水,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护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

  当前,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全线6座车站同步推进,2000余名建设者昼夜奋战。以芳梅区间为例,盾构以“每天12环”的速度推进,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的同时,将单环拼装时间压缩至65分钟内,推动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2025年实现全线洞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实施一年以来,项目部克服了渠道改迁、征地拆迁、管线迁改、桥梁破复等诸多难题,实现了全线首个全面打围、首个开始车站主体施工、首个具备盾构始发的标段等目标,获得业主单位高度认可。

  智慧赋能打造地铁建设新标杆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四期工程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建设全过程,树立现代化标准化地铁工地范本。 

  项目部通过BIM技术构建车站三维模型,施工进度与风险点实现可视化,技术人员可提前模拟管线迁改、结构拼装等环节,优化工序衔接。



  工地入口设置人脸识别与智能监控系统,班前讲话平台播放一线作业人员与家属进行安全亲情连线视频融入“亲情安全管理”理念,营造安全管理文化氛围。

  针对高风险作业,红外线防侵限报警装置实时监控吊装设备与桥梁安全距离,实现“零事故”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防水层铺贴、钢筋绑扎等工艺标准,工人可直观掌握技术要点。地连墙成槽垂直度、混凝土灌注质量等关键参数全程数字化记录,确保施工质量可追溯。

  爬过道道坎,闯过道道关。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地质较量的工程中,项目部建设者们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以科技为矛,以智慧为盾,攻克重重险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这条地下长龙,正承载着千万市民的期待,向着通车目标稳步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