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疆黑山矿区的第一缕晨光刺破戈壁苍穹,当洞美村的广播声唤醒沉睡的古村落,当智能生产线迸发出第一声轰鸣,中国能建易普力公司(以下简称易普力公司)正用奋斗密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雷锋精神具象化,在戈壁、在乡土、在车间,熔铸出属于新时代的“锋”范印记。
锐意“锋”骨:爆破尖兵的蜕变轨迹
三月的阳光穿透天山云霭,洒在新疆爆破公司黑山分公司的爆破作业场上,为爆破员黄涛的橙色工装镀上一层金辉。他手持检测仪器,脚步坚定如松,眼神里跃动着雷锋式的专注与热忱。
谁能想到,这位从巴山蜀水走来的“爆破巧匠”,五年前还只是个对民爆知识一知半解的新人。他用五年时光完成了从民爆“门外汉”到技术标杆的蜕变,在戈壁书写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雷锋精神。2020年3月,黄涛毅然踏上西行列车,从重庆远赴新疆。初入黑山分公司,面对新疆矿区陌生的爆破设备和作业环境,黄涛内心既紧张又激动。
“刚来不认识大家,也不熟悉行业。那时望着矿区里忙碌的身影和各类专业设备,我既期待能融入其中,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黄涛回忆时说道。当时的他想起雷锋日记里“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箴言,便将忐忑化作钻研的动力。岗前培训期间,他像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白天扎在实训场练习炸药配比,夜晚对照规范逐字推敲起爆参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初心。也正是这一份坚持,让黄涛顺利通过了各类上岗考核,成为了爆破队的一名保管员。面对民爆行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高要求,黄涛展现出了“挤”和“钻”的韧劲。刚开始接触保管员工作时,从炸药特性、起爆系统原理、爆破设计规范到安全规程,黄涛遇到难题就追着老师傅“打破砂锅问到底”,好在公司的热心同事都会一一给他答疑解惑。
“有时候问多了,我也怕别人烦,但是多问一个问题,就能多一份安全保障,我必须得把工作做细做实。”黄涛坚定地说道。每天下班后的黄涛,依旧会与同事们一起在宿舍学习。他反复研究各类民爆物品的特性和管理规范,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作中的问题和心得,宿舍的台灯总亮到深夜。“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黄涛常以此自勉。
黑山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成了检验初心的试金石。2022年7月,黄涛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往爆破作业现场,学习爆破作业和现场管理。通过前期保管员经验的积累和同事们的帮助,黄涛开始不断地接触真实环境中的挑战。然而,黑山矿区地形复杂,给爆破作业带来诸多难题。面对问题,他主动收集数据,分析原因,找队长探讨解决方案。之后的日子,黄涛与同事们陆续攻克了混装铵油炸药装药存在浪费、拔管劳动强度较大以及炮孔孔内裂缝漏药等难题。
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黄涛逐渐成长为爆破队的核心骨干,成为爆破队班长。2024年11月,公司选拔参加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暨首届爆破工技能大赛的选手,黄涛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脱颖而出。得知比赛中有井工爆破环节,而平常工作都是露天煤矿,黄涛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奋进。他每天看书,主动向前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比赛现场,黄涛沉着冷静,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斩获第二名,露天煤矿实践考试环节更是获得满分。
载誉归来,当同事们称赞他是“爆破尖兵”时,他总是谦逊地说:“是雷锋精神教我永葆初心,当‘螺丝钉’就要钻得深、钉得牢。”他将荣誉证书收好,转身又扎进技能提升的新战场。
奉献“锋”华:乡村振兴的守望者
在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洞美村的青山绿水间,有位被村民称作“多面手”的驻村干部陈瑜。他既是洞美村的“代言人”,又是“孩子王”,更是文化“活水源”,以新时代雷锋精神滋养着洞美村的振兴之路。这位湘器公司选派的驻村干部,用“锋”华正茂的担当,在洞美村书写着奉献的答卷。
作为洞美村的“宣传员”,陈瑜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洞美村的四季美景与民俗文化,撰写宣传文章上百篇,在社交软件上被广泛传播,被各大媒体平台采用发布60多篇,使洞美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当游客循着图文而来,他即刻切换成“讲解员”模式,将祠堂的雕花故事、非遗女书的密码,化作游客相机里的光影记忆,哪里有需要就钉在哪里。
陈瑜深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陈瑜又化身为活动策划与主持人,春节文艺汇演、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从节目编排到舞台搭建,每个环节他都精心安排,亲力亲为。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增进了村民间的交流,极大地增强了洞美村的凝聚力。
面对留守儿童的期盼,陈瑜更是成为“孩子王”兼“资源协调员”。洞美村有不少留守儿童,一到暑假,孩子们无人照料,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陈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定开办暑期托管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充实的暑期环境。为了让托管班的课程更加丰富多样,陈瑜多次前往县里,向教育部门争取教育资源,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授课。在托管班里,孩子们不仅能学习书画、国学等基础知识,还能接触扇子舞、竖笛、女书等特色课程,同时学习消防知识、现场救护技能等实用技能。目前暑期托管班已连续开办四年。
此外,陈瑜还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课余时间,他耐心地指导孩子们播音知识,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纠正每一个错误。在陈瑜的耐心教导下,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胆怯变得自信大方。每天下午五点半,广播准时响起,孩子们清脆的声音传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将党政政策、法规知识以及安全常识传递给村民。
“陈老师,你看,这是我用女书字体写的我的名字呦!”
“陈老师,我知道正确使用灭火器啦!”
“陈老师,我吹竖笛给你听。”
……
孩子们欢快地“炫耀”,是对陈瑜付出的最好肯定。
坚守“锋”线:生产线的永恒坐标
在向红公司的生产一线,总能看到一个如钉子般扎根的身影。三十年前,李进平以青涩火工的身份踏入车间,而今已成长为全国劳模候选人。他践行“干一行专一行”的信念,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民爆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将自己锻造成生产线上的精神坐标。
自民爆行业“十四五”规划出台,大力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扎根行业三十年的李进平知道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向红公司实现突破的关键契机。为尽快完成生产线改造,他几乎将自己“焊”在了车间。他深知,想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仅靠实践观察远远不够。于是,下班后的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气动运行、电气理论、机械制图等专业知识,成了他每晚的“必修课”。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和复杂的技术图纸,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逐一攻克。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向红公司完成多条民爆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其中工业雷管自动化生产线更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2015年,李进平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21年,向红公司成立了由李进平带头的“李进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里,李进平致力于做好“传帮带”工作。每次授课,他都会精心准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在实践操作中,他更是手把手指导年轻员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常对年轻人说:“要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种“传帮带”的情怀,让工作室结出累累硕果:团队完成了包括国家高新工程重点型号项目在内80多个科研项目的试制装配工作,取得创新成果3项,推动成果转化3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以及省部级QC成果7项,实现“五小”成果60余项,创造了不菲的价值。工作室也培养出一大批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骨干,他和徒弟袁伟被评为湖南省总工会“优秀师徒对子”。在向红公司,这颗“螺丝钉”已带动整台机器高效运转。
从戈壁矿区到乡村振兴前沿,从生产一线到创新工作室,易普力人用奋斗谱写着新时代“锋”范。他们像雷锋那样,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价值;像螺丝钉那样,扎根深处绽放光芒。这种精神,正通过一个个“黄涛”“陈瑜”“李进平”的名字接力传承,书写着永不过时的雷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