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太平湾的秋意总比别处来得急些,海风裹着咸涩的潮气往人衣领里钻,码头上的老工人早早就搓着冻红的双手念叨取暖的事。“往年这时候,车间那台小锅炉三天两头出毛病,今年要是能接上新项目的暖气,干活都能多添把劲!”老工人王师傅这话,道出了港区里不少人的心愿。他脚下的地下管网里,一股“看不见的暖流”正悄悄生长——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太平湾供热项目的工地上,塔吊把钢架往高处吊时带着风声,焊工的火花在暮色里闪着亮,这股暖流顺着管网慢慢蔓延,终将成为太平湾“零碳新城”里最实在的民生温度,也映照着央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
工程底色:3.4 万平米里的 “暖城蓝图”

太平湾供热项目扎根在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粮油产业园区,3.4万平方米的场地规划里,藏着长远的考量。眼下要建1台65吨/小时和1台130吨/小时的蒸汽锅炉,还特意留了2台130吨/小时锅炉的扩建空间。项目场地内预留了扩建空间,为未来产能提升及配套设施升级提供灵活拓展条件。通过模块化布局与前瞻性规划,项目兼具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
项目总工老张跟年轻技术员交底时说得实在:“咱得想着五年、十年后,园区发展起来了,供热需求肯定跟着涨,现在把空间留足,将来就不用折腾大拆大改,这才是为园区长远打算。”
项目里集成了八大核心系统,热力、化水、烟风、燃料输送一个不少,连建筑结构、消防给排水都提前统筹设计。单说化水系统,负责这块的工程师老王总总把 “水”的事挂在嘴边:“锅炉里的水要是处理不到位,管子容易结垢,到时候供热不稳定,企业生产都得受影响。所以从设计阶段,预处理、除盐这些环节就想得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能含糊。”
如今再去工地,处处是让人安心的变化:烟囱已经拔地而起,银灰色的防腐漆在阳光下亮得晃眼,老远就能看见;锅炉水压试验刚做完,那天技术组的人盯着压力表看了俩小时,直到指针稳稳停在合格区间,确认 “压力稳得住、没渗漏”,才松了口气;主厂房的外墙板快装完了,工人正忙着铺屋顶的保温层,指尖沾着灰也顾不上擦。深秋的工地上,“土建+安装”两条线跑得又快又稳,党员突击队的红旗插在各个关键点位,每个人心里都揣着同一个念头:得赶紧把项目建好,让园区早日用上稳定的暖气,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建设加速度:党员带着大家 “啃硬骨头”
2024年5月24日项目开工那天,天上飘着小雨,奠基仪式一结束,挖掘机就轰隆隆地开进了工地——这项目是太平湾港区的重点开复工工程,关系着园区的供热大事,没人想“慢半拍”。
项目党支部紧跟着成立,7 个 “党员先锋岗” 直接扎在最吃劲的地方:土建基础要抢工期,锅炉安装要保精度,环保设施不能打折扣。党员骨干还主动认领了 276 个细分节点任务,支部书记在会上说得恳切:“咱党员就得冲在前头,这些节点完不成,咱自己心里先过不去,更对不起等着用暖气的企业和老百姓!”
土建这边最让人犯难的是烟囱和地下煤斗。烟囱要建到几十米高,高空作业风险大,党员突击队队长老赵干脆带着队员轮班,白天盯着施工质量,晚上还留在工地查安全隐患。有次半夜起大风,老赵一骨碌爬起来往工地跑,看着工人把高空作业平台牢牢固定好,才放心往回走,鞋上沾的泥都没来得及擦。地下煤斗更麻烦,当地地质特殊,降水周期比预期长,党员们天天泡在工地,跟勘察队一起琢磨调整降水方案,最后总算把工期抢了回来。烟囱顺利封顶那天,大家在底下拍了张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沾着灰,笑得却比谁都开心。
安装线也没闲着。锅炉水压试验是个 “技术活”,得把水灌进去加压到规定值,还不能有一点渗漏。党员技术员小李牵头编了详细方案,从注水速度到压力监测点,都标得一清二楚。试验当天,他盯着压力表看了三个小时,眼睛都没敢多眨,直到指针稳定在合格区间,才跟同事用力击了个掌:“成了!”现在主厂房里,脱硫系统的塔体正在安装,化学水系统的过滤器也陆续到位,煤棚的上部结构已经完工,开始吊钢结构了——站在煤棚底下往上看,能想象到将来煤从这儿输送到锅炉,再变成热气送出去的场景,一幅 “储煤-输煤-供热”的蓝图,正一点点从图纸变成现实。
“每个节点都有党员盯着,咱心里踏实。”施工队的老周这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有次输煤栈桥的钢架吊装,党员安全员全程守在旁边,一会儿提醒“吊点再核对下,别出岔子”,一会儿叮嘱“下面别站人,安全第一”,直到钢架稳稳落在支座上,才松了口气,额头上的汗都渗了出来。
精细管控:把“难题”拆成“小事”办
工地上常说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在太平湾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说吊装吧,锅炉的板梁、汽包都不轻,最重的有几十吨,还得吊到几十米高的位置,对位误差不能超过几厘米。更麻烦的是,工地空间有限,吊车想找个合适的站位都得费不少劲。
负责吊装的团队没急着开工,先在电脑上模拟了一遍又一遍。技术负责人老王带着人量遍了现场每一块空地的尺寸,又反复核对设备的重量、重心,最后制定了一套 “分时段、分区域”的吊装方案——比如吊汽包那天,特意选了早上风小的时候,还提前把周围的材料挪开,给吊车腾出足够空间,就怕出一点差错。
吊装过程中更精细,用了先进的测量仪器实时监测。汽包刚离开地面时,技术员就拿着对讲机大声喊:“左边稍微高一点,再慢一点,稳着来!”直到汽包稳稳落在支座上,测量员赶紧跑过去核对位置,确认“误差在2毫米以内”,才让工人开始固定,脸上的紧张劲儿才慢慢褪去。
安全上也没半点马虎。现场围了严密的隔离带,安全员小张拿着扩音器在工地里来回走,嗓子都喊哑了:“没戴安全帽的赶紧戴上!吊装区域绝对不能站人,别拿安全当儿戏!”有次一个年轻工人好奇想凑近看吊装,小张赶紧拉着他往后退:“咱这不是看热闹的时候,安全规程得记牢,出了事可不是小事!”正是凭着这份“抠细节”的劲,到现在吊装作业没出过一次差错,大家心里都亮堂。
党建引领:红色力量扎在工地上
项目上的党建不是“喊口号”,是真真切切融入施工的每一步。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总在工棚里开,有时候在材料堆旁拉个横幅,大家搬个小板凳就坐下来,讨论的不是空话,是“怎么把锅炉安装精度提上去”“怎么解决烟囱高空作业风险”这些实在问题。
党员大会上还定了 “三精三保”目标:施工精准保质量、技术精尖保效能、管理精细保进度。每个党员都签了“质量责任区”,主厂房归谁管,锅炉安装谁负责,都写得明明白白,贴在工地的公示栏上,接受大家监督。支委会每周开碰头会,专挑“难啃的骨头”聊,比如锅炉安装精度控制难,就立马成立“党员精度管控小组”,每天去现场量尺寸、查焊缝,一点问题都不放过;烟囱高空作业危险,就安排党员安全员“旁站监督”,工人上高空前,先帮着检查安全绳、安全带,确认没问题了才让上去。
年轻人在项目上也能快速成长。党支部搞 “以党带团”,经常让老党员给青年团员上课。生产副经理老郑讲化学水施工时,拿着现场的管道图纸,指着上面的线条说:“咱这化学水要是处理不好,锅炉里就容易结垢,到时候供热不稳定,企业生产都受影响,所以每个环节都得盯紧。”他还带着年轻人去化水车间,指着预处理罐、除盐设备,一步步讲怎么操作、怎么维护,手把手教经验。副总工程师老张讲主厂房加药间时,特意把常见故障案例列出来,结合现场情况分析,青年技术员小吴说:“听张工讲一次,比自己看半天书都管用,好多现场问题一下子就懂了,心里也有底了。”
安全文明施工也靠党建发力。前段时间,党支部组织党团员搞了次现场清理,党支部书记把大家分成几组,党员主动扛下搬废弃木方、钢筋头这些重活,团员就捡缝隙里的碎渣、塑料瓶,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老党员老赵一边搬木方一边说:“咱干活不光要质量好,现场也得干净整洁,这样既安全,看着也舒心,干起活来都有劲儿!”两小时下来,工地里的废料堆清干净了,设备周边的防护栏也检查了一遍,连施工通道都重新划了线,工人都说:“现在工地看着亮堂多了,走在里面都觉得踏实!”
暖流绘新图:民生、生态、产业 “三赢”
这项目的好处,现在就能看出苗头,处处透着央企为民的温度。民生上,建设期已经招了几百个本地工人,家在附近的老王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项目上干钢筋活,每月工资准时发,还跟着技术员学了不少技术,他笑着说:“等项目建完,要是有维护的活,我还想来干,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踏实!”将来项目建成,能把区域里的分散燃煤小锅炉都换掉,风电产业园、数据中心这些企业再也不用愁供热,冬天车间里暖和了,工人干活有劲头,生产效率也能提上去,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生态上更不用多说,这项目从一开始就想着 “绿色”。项目配了高效脱硫脱硝系统,算下来每年能省1.2万吨标煤,减排好几万吨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比国家标准低不少,对空气好,对老百姓的健康也好。而且还能跟太平湾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配合,光伏发的电用来辅助供热,形成“绿色能源组合”——负责环保的工程师说:“咱这项目不光要‘暖’,还得‘绿’,要为太平湾‘零碳新城’添把力,让这片海更蓝,天更清!”
产业方面,这项目就是园区的 “能源心脏”,有了它,企业发展更有底气。现在已经有几家企业来打听供热的事,就等着项目建成后入驻。招商部门的人说:“有了稳定的供热保障,企业更愿意来投资了,将来周边的商业、工业都能发展起来,形成‘能源促产业、产业兴经济’的良性循环,老百姓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从工地上打下第一根桩,到渐渐成型的厂房;从党员带头攻坚,到工人脸上的笑容,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太平湾供热项目就像一股暖流,正慢慢浸润这片港区,也暖了老百姓的心。将来冬天,当热气通过管网送到每个车间、每个家庭时,大家都会记得,这群中国能建人用钢筋铁骨和红色初心,在太平湾写下了 “央企筑精品,暖流贯港湾”的故事——这股暖流,不仅能驱走冬日的寒冷,更能为新城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民生更有温度,发展更有力度,这是央企的担当,也是为民服务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