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股暗流涌动的数字,都有一个“万物互联”的梦想。心中有“数”,方能换流无阻;建“能”见智,便可妙“数”生花;以“柔”跨界,以“数”融合,推动算网电网绿色低碳化,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新未来。
近年来,中国能建广东院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转型“一创三转”转型发展,聚焦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深研探索,致力于在推动数字能源发展中担当新使命、展示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数”上开花
把握数字能源脉动
当下,全球数字化浪潮正蓬勃发展,数字能源作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对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广东院积极投身于数字能源领域,不断推进能源和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共享最前沿的数字化探索成果。
在大湾区直流背靠背工程中,广东院数字电网团队打造了国内首个与物理实体100%映射的数字孪生智能运维换流站,构建沉浸式立体交互的运维场景,实现换流站状态虚实交互,运行状况尽在掌握,开展智能巡视、智能操作、智能分析等业务应用,实现换流站的高效运维与集中管控。有了这套系统后,全站1万多个巡视点位,仅需2小时就可完成自动巡视并生成报告。
在我国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中,广东院自主研发了交能融合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和”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智慧能源监控和智慧交通等三个方面的功能,以数字技术完成了绿色能源与交通系统的衔接。
广东院自主研发的“架驭”数字化输电线路设计系统,在纵横两个维度建立完整的设计数据链,实现纵向设计流程与横向专业间的数据贯通。同时,深度融合广东院线路设计的工程经验和核心算法,配置了创新智能模块,不仅实现了输电线路设计手段的革命性改变,还通过工程大数据驱动创造了更多高阶的价值链应用。该系统已在2600余公里的送电线路设计中得到实践应用。
风动绿源
打造“三共”数字生态
伴随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上风电场建设向大规模、大容量、深远海、数字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打通数字化和海上风电技术的壁垒,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数字生态圈,将为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受广东省发改委委托,广东院建设和运维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海上风电建设与产业发展中,通过汇聚规划、建设、运维等数据,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各相关方信息共享、价值创造,为海上风电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慧解决方案。
广东院自主开发的海上风电场智慧系统,是中国首个海上风电场智能调度系统,融合了物联网通信、大数据、专项海况预测等技术,为打造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更经济的智慧海上风电场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广东院积极探索多种先进数字化技术手段与风电产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海上风电项目勘测、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数字化应用。外罗海上风电项目数字工程应用获第四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新能源工程组第一名,为我国新能源项目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行业样板。
同时,广东院还不断挖掘数据价值,延伸服务链条,开展海上风电运维产业布局和集约化智慧运检策略研究,助力推动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促进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万象更“新”
共建绿色能源未来
在“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储能技术成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打开了一个通往绿色能源未来的全新道路。广东院深入开展新型能源产业和低碳技术研究,承担了新型储能、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等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工作,持续赋能新兴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依托丰富的电力系统集成设计和工程应用经验,广东院与荣信汇科联合推出了FLESS柔性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这是一款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柔性储能综合解决方案,分为低压和中压两个产品系列,具有高可靠性、高适配性和智能安全等特点,为储能技术智能化发展赋能。
当前,柔性直流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场成为行业新趋势,广东院深入开展海上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成就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未来,广东院将聚焦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坚持以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能源绿色与安全发展贡献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