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理市下关镇、巍山县、弥渡县交接的山脊高处远眺,在延绵的高山上,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云南院完成勘察设计的五子坡风电场的一座座风电机组如长龙列阵,高高耸立,风车飞舞间,绿色电力正源源不断输出,该风电场曾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年等效小时数超过4050小时,曾夺得国内风电场利用小时数对标的“冠军”头衔。自2006年开展新能源业务以来,云南院一路筚路蓝缕、勇毅前行,风电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末,云南院风电场勘察设计业务累计约22吉瓦,其中已投产容量约12吉瓦。尤其在高海拔山地风电场规划设计领域,云南院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真正做到了绿色发展、“风采”无限,为云南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下坚持基础。
型升级,“转”出新风采
作为云南省能源电力建设领域的主力军,能源绿色发展的排头兵,2006年,面对云南省火电市场的饱和及环保要求,云南院及时审时度势、转型升级,率先开展新能源业务,并在该年成立了“新能源技术攻关小组”,全面开启“追风逐光”的业务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刚开始组成的“新能源技术攻关小组”,不过区区6人,而时至今日,云南院已组成由从事风电、光伏、生物质、燃机等清洁能源业务构成的近180人新能源专业队伍。
十六年来,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下,云南院风电业务犹如一夜春风来,催开了“满树梨花”,连年来,除了承担云南省风力发电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外,云南院同时在四川、江西、贵州、广西、重庆、山西等多个项目开展施工图设计。2017年,在风电场年等效小时数排名前10的云南省风电场中,云南院完成勘察设计的风电场占据7席。
井叶特西风电场
创新引领,“吹”开绚丽花
面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想要在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展,必须在创新上找到方向,在技术上打破瓶颈,在降本上实现突破。凭借多年深耕风电业务的丰富经验、雄厚的人才技术优势、完善的立体式创新体系、健全的科研管理保障,云南院在高海拔、复杂地形风电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云南院设计的华能马鞍山风电场(二至五期)获得 “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富源胜境二期、三期96兆瓦风电工程获评中国电力优质工程、中国优质工程奖奖。在富源光梁子48兆瓦风电工程中,云南院通过细致开展优化设计、投资控制管理等工作,单位千瓦工程造价较批准造价大幅降低,大大低于同区域高原山地风场单位千瓦工程造价,实现了同区域造价最低,工程共计节约投资约6400万元,该工程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云南院申报的《高海拔山地风电场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科研成果研发出了2种新型风机基础型式,申请了4项专利,发表了17篇专业技术论文,获得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申报的“一种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方法”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
马鞍山风电场
奋进不止,“升”上新高度
如果说,风电的发展是一首宏大的交响曲,那么云南院在多年风电发展中创造的一项项记录就如同是一个个灵动的音符,激扬起一曲豪迈的乐章。2011年,设计云南省第一个单机2兆瓦机组的风电场--昆明市寻甸县清水海风电场;2013年,设计云南省第一个采用2兆瓦直驱风电机组的风电场--富民县百花山风电场一期工程;2016年,设计云南省当时单机容量最大的采用2.75兆瓦风电机组的风电场--大理天峰山风电场;2017年设计全国覆冰最厚的风电场--四川黄茅埂风电场;2020年设计世界首个100兆瓦级高寒山区除冰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冰冻风电场-四川井叶特西风电场。
2022年8月初,随着云南院勘察设计的曲靖市通泉风电场首台6.25兆瓦-185风机叶片成功吊装,标志着云南省正式进入山地风电产业大机组时代。该项目也一举创下多个第一纪录,国内陆上商业运行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叶轮直径185米和轮毂高度108米为国内最大,云南省第一次采用单叶片吊装方案,云南省“十四五”期间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风电项目,也是云南省“十四五”期间成功实现吊装的首台风电机组,国内西南地区最大汽车主吊纪录,为云南省后续大叶轮、大容量陆上风电机组安装起到了示范作用,并有力推动了全省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的进程。
下步,云南院将持续积极响应“30·60”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积极发挥规划设计“五大作用”,继续发挥技术、品牌和市场资源优势,聚焦风电EPC总承包和“投建营”一体化并重,深耕有效市场、引领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风电发展添翼赋能,助力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赵国庆 范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