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从四川入西藏,需翻高山、跨急流,穿越地球上地质活动最剧烈的青藏高原东南部,一路艰辛且危险。尽管如此,人们前行的步伐从未停止。
2021年11月30日,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接到通知:组织人员到甘孜藏族自治区干工程,打通四川到西藏的天险,促进藏区经济发展!收到通知后,葛洲坝一公司当即组织队伍进场。12月2日,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第一批人员便在成都集合,集体奔赴目的地。
14%含氧量:50天打开作业面
今年50岁的陶瑞军,在葛洲坝一公司动员队伍出发的前一天,收到通知:担任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的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大家去甘孜藏族自治区。“这个工程异常艰险,但意义重大,作为党员,我没有理由犹豫和退却。”面对家人的担心和劝阻,陶瑞军坚定地说。
据悉,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坐落在川西高原腹地,东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禾尼乡,西接巴塘县德达乡,南邻巴塘县波戈溪乡,施工内容主要包含25415米隧洞和35970米的辅助坑道。川西高原多冰雪、多风暴、强日光、强辐射,营地海拔4362米,隧洞施工横穿海子山,现场海拔4400米-45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的14%。
2021年12月初,当地普降大雪,10标段5分部第一批人员跟着甘孜藏族自治区禾尼乡工作人员一路驱车前往,路过美丽的天空之城——理塘,走过318国道,开始大家都很兴奋。
“我们营地在这么?”看着平坦的国道、想象美丽的风景,大家开心地问。
“不着急,这是10标段1分部的营地位置。”禾尼乡工作人员淡定地说。
“在这么?”眼看车子驶离国道,不断往大山里面奔赴时,大家心里开始慌了。
“不着急,还有会儿。”
车子慢慢开到了山窝里,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车子停了下来。
“这就是你们建营地的位置,和你们施工部位很近。”
营地初始地面
“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讶到说不出话。环顾四周,除了白茫茫的山,静静流淌的水,偶尔的狼嚎,几十里连当地藏民都看不到。
“那就干吧。”陶瑞军强压着自己内心的惊慌,安抚大家。平静下来后,大家说干就干,开始回填场坪,建营地。
“大干50天,早日实现工点送电,打开作业面。”进场后,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甘孜重点项目指挥部下达劳动竞赛任务。
在如此缺氧的情况下,50天要打开作业面,难度可想而知。
司机张志正也是最早一批进藏区的,大雪天接送大家来回工地和酒店,他的印象最为深刻。“车子也被雪冻住了,小车队每天早上要至少早起1个小时,烧热水、给车辆解冻;一路上,大雪把路盖住了,车辆一不小心就开进了路坎下。”
据他介绍,为了早日打开作业面,施工现场晚上留部分人在活动板房里看营地,部分人晚上回去休息,大清早给大家再把一天的饭、汤送来。水冻成冰块,用壶烧开喝;饭菜冷的上面泛霜,加热下继续吃;有时候条件不允许,一个多星期,大家都是吃泡面对付。
项目部安全管理负责人俞波回忆说,当时零下20多度,山里的雪下得和鹅毛一样大,施工现场撑起大雨棚,混凝土拌合后,盖着电热毯、捂着保温被,才能保持正常浇筑;建设营地时,因为户外温度太低,冻土严重,回填、碾压的过程中挖机都坏了6台……
在14%的含氧量里,葛洲坝一公司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建设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攻坚克难,完成现场营地建设、供水供电逐步健全,生产作业面逐步打开……
0.5倍速工效:追赶亏欠的进度
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晶莹的冰川、险峻的高山、碧绿的草甸、清澈的湖泊、湍急的河流、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漫山遍野的牦牛,时不时窜出的土拨鼠……一切都仿佛罩上了一层滤镜,7月中旬,记者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区禾尼乡时,一眼便爱上了这里美丽的风景。
7月高原
但几小时不到,还没在沉浸美景的喜悦中缓过来,恶心、眩晕、双腿发软等不适感一下袭来,高原反应一下就让记者措手不及:开水只能烧到80度,煮面要用高压锅,走路急了、说话快了、声音大了气喘吁吁,爬个二楼、直接上气不接下气,生活久了脸颊上也自然增添几分高原红……
“速度放慢,保持你在平原速度的0.5倍,会缓解很多”在项目部温馨提示后,记者的高原反应确实有所缓解。但高原地区低气压、低含氧、高寒和大风里的0.5倍速运动,就意味着施工人员劳动效率、内燃机械使用功率大幅降低。
“这种降效是持续的,比如开始工作第一个小时,工人能负重10公斤;工作2小时,只能负重8公斤;第三个小时,可能只负重5公斤了。”葛洲坝一公司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隧洞“洞长”殷秋碧告诉记者,由于生产降效,加上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要求极高,现场生产进度受阻。
为了抢抓生产进度,项目部在隧洞和斜井施工区域分别设置“洞长”,划分党员责任区。实现1个工点,选择党员担任“洞长”,配足安全员、质量员、技术员、环保员这“4员”,在保证现场生产进度的同时,确保安全、环保、文明施工可控。
“隧洞正洞口目前处于浅埋段,底层岩性以碎石、土块为主,围岩破碎,为了保证洞内施工安全,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同时设置洞内污水处理器,将污水净化处理达标后,进行洒水降尘,既不污染当地环境,又改善了现场施工条件”殷秋碧表示。
据悉,为了追赶亏欠的生产进度,项目部在没有极端高原环境施工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施工工序、整合施工团队、安排领导班子全员现场轮值,确保在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追赶生产进度。“希望我们这个项目的施工经验能为以后的工程提供好的成功的借鉴意义。”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项目负责人孙亮表示。
施工现场
20%人员流失:凝聚最大合力
“我高压130,低压110了,我要离开这儿。”刚进场1周的江辉就和办公室报备下山,他原本是要调来任机电物资副经理的,但是到项目部之后,整夜睡不着、嘴唇发紫,抱着氧气瓶走路,依然脸色铁青。
“我这几天咳嗽,昨晚有点发烧。这两天医生不在,我想去理塘看病。”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高航打来电话,声音虚弱。
“我这几天头疼的厉害,想去巴塘修养几天,能麻烦联系下那边的房间么?”项目部计划合同部高宁静来办公室预定工人调养房间。
“好,好,我们马上安排车辆,送你们下去,安全第一”项目部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何燕赶紧安排车辆送大家下去。
在办公室几日,记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不断有人要求下高原,或感冒生病、或休养、或退场。据了解,进藏后,项目部几乎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心慌胸闷、呼吸费力、口干鼻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高反者只能返回内地休养。即便是一个平常的感冒,没有半个月的时间基本无法康复。
“前方生产人员,在极端气候下,更容易生病、咳嗽,因此,需要间歇性休养、更换。”据项目部人资张萌飞介绍,2021年12月,甘孜重点项目10标段5分部进场的员工仅有12人,后面每月都有员工陆续进场。截止2022年7月,半年时间项目部累计进场100人,退场16人,人员流失率接近20%。前方生产作业人员更换速度更是频繁。“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熟手,但是人家身体吃不消,我们也不能强留。”
人员流动频繁,生产受到影响,困难摆在眼前,这可急坏了项目部负责人孙亮。
孙亮是2022年5月刚来的项目部。衣着朴素、黑瘦如柴,身上总是沾着泥土,一点不像项目负责人。“进场第二个月,瘦了快20斤,嘴唇也裂了几道口子。”孙亮接到进藏的调令后,无条件服从来到了这。
“他就住我楼上,每天半夜都不睡觉,在楼上走来走去,我听得一清二楚。我总说他,亮哥,你要是睡不着就躺在床上,走来走去,吵得我们也睡不着。”何燕开玩笑地和孙亮吐槽。
“工人的身体健康是我们生产的保障,项目部在定期给工人配发抗缺氧、抗疲劳药物的同时,还在每个项目区设立工地氧吧,科普高原病防治办法,配齐医务室,做好后勤保障。”孙亮表示,高原条件下,新老人员陆续入场、退场,项目部必须要在保障大家身体的情况下,不断加强管理,加快团队磨合,争取发挥最大合力。
项目部目前有职工86人,虽然现场自然环境恶劣,也有人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但是大多数人为促进藏区经济的发展,没有退缩,在川西高原不断坚持、勇往直前,破困境、跨险阻,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着新时代中国能建葛洲坝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