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一支扛着各种仪器的队伍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雪山中艰难前行。氧气稀薄,他们却热情饱满,步履艰难,他们却坚定前行。他们就是负责果洛~直却330千伏线路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中国能建西北院的设计师们。距离他们踏上高原,挑战这条极具困难的“天路”工程,已经近2个月了。
穿“珍珠”的“陌生人”
果洛~直却330千伏线路工程起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果洛330千伏变电站,止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直却330千伏变电站,路径长度2*141千米,平均海拔4200米。常年生活在此的藏族牧民信息闭塞,生活贫困。
一次,踏勘人员在乌马村现场勘测的时候,被一个村民拦在了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上。经过一番连笔带划,大家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是村民担心他们这群手持仪器的“陌生人”踩坏他们的草坪,打扰他们的牛群,影响他们的生活。踏勘人员赶紧请随同向导向牧民作解释,“这群人是设计师,来建设高压铁塔的,他们来了,以后咱们就有便宜电了,电视也能看了,不怕跳闸了,日子会变好,生活会更幸福。”向导对牧民耐心地说。
安全、可靠、连续、合格的电能补给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电网升级对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自2000年以来,多条110千伏线路在当地陆续建成,但是330千伏环网始终没有完成,沿途的各个县的变电站就像散落的珍珠,而果洛~直却330千伏线路就像串起珍珠的丝线。
“当线路建成后,青海南部的电网会像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一样闪闪发光。”一位勘测人员说道。而这群穿起“珍珠”的“陌生人”,也将穿起藏汉人民的友谊。线路的建成将有力促进民族团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不下火线的“高原勇士”
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持续作业,高原反应对于勘测队员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大家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但从未有人退缩。
结构专业负责人王征在来到果洛甘德县驻地的第一天就病倒了,作为在关中平原大城市里长大,从未到过高原地区的人,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高烧39.4度,意识模糊。“一开始就觉得手脚冰凉,指甲和嘴唇都变成深紫色,渐渐地感觉不到自己的脚趾头存在了,那时候真的害怕极了,脑海中闪过很多老同事讲述的高原反应引发并发症死亡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提及当时的感受,王征还心有余悸。
“但是还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我要挺住,不能当逃兵,我职业生涯里第一个高原工程一定要顺利完成!”当医生给他戴上氧气面罩,并采取措施保持体温后,他的意识渐渐清醒过来,经过半天的抢救总算脱离生命危险。在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工程建设信念加持下,短短两天后,他便重新回到了队伍。
战胜风雪的“奇迹”团队
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温度骤降,突发暴风雪是常事,也是踏勘人员们外出作业时最害怕的事。
4月26日经历的那场暴风雪,让踏勘人员们永生难忘。那天,大家正顶着刺骨的严寒和强烈紫外线在海拔4600米的青珍山顶作业。上山时还是晴空万里,但有着数十年工作经验的岩土专业负责人,被大家称为“老兵”的张博眺望着远方的黑云,突然眉头一皱,“远处的是积雨云,如果再往这边飘来的话,恐怕就会有暴风雪”。
话音刚落,天色忽然暗下来,积雨云扩散开来,迅速吞噬了太阳,万里晴空顿时雪花飘扬。“暴风雪马上就要来了,你们先撤,我来收尾!”张博转头朝大家大声喊道。“不行!我们是一个团队,要走一起走!”大家断然拒绝,纷纷表示把工作抓紧完成再一起走。
此时,天气迅速恶化,山顶刮起狂风,风大到可以将整个人吹起来,队员们不得不俯下身来继续作业。很快,越来越大的风夹杂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拍在队员们身上、脸上,暴风雪中,队员们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来回摇摆,手和脸很快冻僵了。暴风雪的怒吼使大家张不开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针扎一样的雪块密集地向眼睛袭来,看不清对方的脸。但极高的业务素养和坚定的信念让队员们依旧默契协作,熟练地继续着收尾记录工作,没有一个人退缩。快!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大家将注意力全部都集中于手上的工作,加快手速,与暴风雪赛跑,原定还有1个多小时的工作,居然在短短20分钟就完成了。
安全下山后,望着远处被暴风雪模糊了形状的大山,大家回想起“老兵”让大家先走的话,被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打动,也庆幸在那一刻,没有人退缩,在重压之下激发的团队凝聚力让他们战胜困难,创造了工作奇迹。
一基基铁塔、一条条银线,这些呈现在雪域高原亮丽的风景线,架起民族友谊的感情线背后是无数电力工作者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的付出。“我们都很渺小,但我们都有伟大的梦,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愿民族团结、籽籽同心。我们将不忘初心,为实现这个梦想不懈努力。”当天西北院设计师在日记里记下的这句话,也是支撑所有西北院电力工程师们砥砺前行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