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保定城中村改造项目快速推进

   保定这片土地,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极具吸引力。

  “一五”期间,保定人引以为傲的“西郊八大厂”在这里落户,引来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共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十三五”期间,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对接产业转移,保定市启动了规模宏大的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再次吸引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大显身手惠民生。

  一场为“共建新保定”助力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勇挑重担打响攻坚战

 “出地面了!”3月31日,伴随着最后一栋负一层顶板混凝土的浇筑完成,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承建的保定城中村改造项目3个安置区、共37栋住宅楼地下室结构,全部实现正负零目标,进入地上主楼施工阶段。


  2021年8月,投资达822亿元的保定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开工,规划改造建设20个安置区,涉及29个村,1.48万余户、5.4万余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作为联合体牵头人负责的项目,涉及11个城中村改造,总建筑面积约311万平方米。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负责东后营村、大阳东街、大阳西街3个安置区建设。

  “37栋最高26层的住宅,要在18个月时间达到拎包入住标准,时间紧、任务重,一开始就是一场攻坚战。”项目经理周佳奇说,“我们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开局即冲刺,起步即决战,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攻坚战。”


   银色的工作服、金黄的反光马甲、一双劳保鞋、一顶安全帽,风里来雨里去,是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们的日常写照。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各工区负责人检视现场,施工人员分赴各个岗位;每个深夜,办公区、施工区常常还灯火通明......

  “这是我穿破的第二双劳保鞋了!”项目部一名技术员笑着说,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项目部强化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员不放假、工地不停工,全力冲刺正负零目标,“大家最忙的时候,每天可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214天里,80余名管理人员,2000余名主体施工人员,30余台塔吊,7000余辆混凝土罐车,项目部圆满完成37栋住宅楼地下主体合计建筑面积18.26万平方米,共浇筑混凝土10万余立方米,采用钢筋材料28000余吨......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勇挑重担,能打胜仗”的实干形象。


  精准发力快速克难攻坚

  大阳东、西街村安置区,原场地为农用地,东后营安置区紧邻黄花沟河道,地质差、土质松软,且存在含水量较大、含水层较浅等因素,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同时,场内临时堆土场面积较小等客观问题,也给施工造成了一定阻碍。

  “业主提出的精确的工期节点,对于综合性项目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工区负责人薛高升说,“项目部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进行设计变更,根据不同安置区的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从而实现了快速克难攻坚。


  薛高升介绍,针对土质含水量大,含水层较浅的问题,项目部提前施工降水井,定人、定时观测水位,不间断降水,降低地下水对工期的影响。对于地质较差,土质松软问题,项目部及时与设计单位对接进行设计变更,将电梯井、集水坑垂直开挖调整为放坡开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对于场内临时堆土场面积较小,且受环保管控影响,仅可进行场内倒运土方至临时堆土场的客观因素,项目部临时堆土场采用分层堆弃并碾压,放坡形成马道进行堆高处理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遵循“先主楼,后地库,砌体隔墙穿插施工,内墙外墙粗装饰同时施工,公共部分与室内同时施工”的原则,先行开挖主楼基座,进行CFG桩施工,桩基施工与土方开挖同步进行,有力地提升了施工效率。

  工区负责人魏玉巍介绍,科学规划,精准发力,使东后营村安置区桩基整体工期缩短25天、大阳西街安置区桩基整体工期缩短28天、大阳东街安置区桩基整体工期缩短34天,东后营安置区主体提前10天实现正负零目标。


  “智慧赋能”促进提质增效

  “在精准发力的基础上,‘智慧赋能’是施工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项目部技术部部长焦亚东说,“项目部采用‘BIM+智慧工地系统’进行质量和安全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借助BIM技术开展场布优化、施工模拟、碰撞检查等工作,合理优化了施工方案,为工程进度保驾护航。”


  焦亚东介绍,“BIM+智慧工地”系统主要包括“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劳务管理”、“物料管理”、“进度管理”、“环保管控”、“机械设备管理”、“BIM+技术管理”、“智能视频监控”等多个板块,可有效实现劳务实名制、物料进场验收、进度分析及纠偏、扬尘监测预警及智能喷淋、塔吊监测+人脸识别+吊钩可视化、安全隐患分析及检查、质量巡检及工序验收等工作的管理,场布优化、施工模拟、碰撞检查,为工程进度保驾护航。

  在周佳奇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智慧大屏,可实时察看工地上每个区域的状况。他介绍,每个管理人员的手机上也都有一个APP,只需用配套的手机APP钥匙,即可随时随地轻松云端进出工地,实时监测工地最新状况。“这给项目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说。


  项目施工现场还设置了安全体验馆、VR虚拟体验馆,对工人进行高科技智能教育,通过体验VR技术模拟的工地险情,让工人们真切地感受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全自动化的钢筋加工场,既降低材料损耗,又提高了钢筋加工的效率。

  2022年,是保定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攻坚冲刺之年。3月18日,保定市发布了“崇信重义、尚和争先、开放包容、创新实干”的“新时代保定精神”。周佳奇说,项目部将继续瞄准9月份主楼封顶和明年4月份交付使用两大节点目标,全力冲刺,绝不后退,在“新时代保定精神”指引下,为共建新保定继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