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雪花簌簌,中国能建新疆院的大楼上凌晨十二点还亮着星星灯火,这是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团队在加班加点处理外业现场送来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来自于遥远的帕米尔高原。
2022年8月中旬,从帕米尔高原上下来一支小队,他们是中国能建新疆院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勘组。在历经三个月的作业,他们终于完成了该工程的所有外业工作。他们自5月从神秘的古代丝绸之路盘龙古道出发,向帕米尔高原腹地深进,只为将那帕米尔高原腹地塔什库尔干河上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发出来的电,翻越150余公里昆仑山脉,送上南疆750千伏主网。
启程帕米尔
2022年5月初,新疆院召开了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启动会,会上多次提到本工程海拔较高(最高海拔4400米),交通困难,线勘外业人员都明白这是很多单位弃标的项目,它怎会不难呢?但再难也得有人去,于是会后各科室优秀线勘人才迅速集结,成立了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勘项目小组,只为攻下这“新疆境内第一难”的220千伏线路工程。
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由塔县变~齐热哈塔尔开关站220千伏线路(56公里)和齐热哈塔尔开关站~英吉沙变Ⅱ回220千伏线路(148公里)的高原输电线路组成,从塔什库尔干县翻越昆仑山脉到达英吉沙县的220千伏线路,中间在帕米尔高原腹地处齐热哈塔尔建设一个开关站。5月16日,新疆院设计的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展线勘工作,大家在骄阳似火的夏日踏上了奔赴帕米尔高原之路。
与帕米尔的“磨合”
此次工程线路主要在山地走线,塔位基本都在山顶上,交通条件较差,有近三分之一的路段汽车无法通行,并且沿线地层表面破碎、沟壑纵横,缝隙间的泥沙稍微见点儿水就被带走,留下大大小小的石块窸窸窣窣往下滑。线勘人员如履薄冰般地走在陡崖边上,他们既要当心雨后脚下湿滑坠入谷底的意外,还要留意山上的边坡滚石、零星塌方的险情。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们还需要利用钻探、物探、测量等手段,来查明地下岩土层的分布情况,为处理不良地质条件提供安全、经济、可行的处理建议,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方面的设计依据,一瞬间工作压力倍增。在经过了几天与帕米尔高原的“磨合期”后,线勘人员只能手脚并用徒步攀登来克服坡度陡峭,互相提醒队友不看后方,只看下一步,下山便像羚羊一般“之”字形跳跃,来减轻陡坡下滑的惯性冲劲。
随着线路的推进,线勘队遇到了新难题——海拔。随着海拔的升高,你会感受到一种极为难受的强烈紫外线,同时伴有严重的缺氧反应,每走一步都得三喘气,嘴张得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原本在平原地区可能只需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完的路程,但在这就得用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克服身体不适,线勘人员之间互相打气,每天设立“小竞赛”,比拼谁今天爬得更多,走得更远,作为晚上汇合的“谈资”。
除了身体的不适感,线勘组还遇到了此工程独有的气候,因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海拔高度从1500米直至3800米不等,风速、覆冰厚度等气象条件也分了很多个气象段,线勘组也在一天之内经历盛夏深秋两重天。线勘组早上出门时天气热得还需穿短,到山脚下已需换上装备才刚好不热不冷,等爬到山顶开始钻探、物探、测量时,已是一头汗后背也湿透。中午时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汽上升,山顶上的云朵便越聚越厚开始扩散,待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头顶已是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冷风飕飕,这便是大雨或大雪天来临的征兆,这时勘测人员只能快速下山,以防雨水导致的山坡湿滑而出现意外。
在每天重复的攀登作业过程中,线勘组逐渐掌握了帕米尔高原这个“淘气孩子”的规律,每天早上早点出发,带好装备外,多带一套厚外套,上山过程中多找稳定的支撑点,做好防护,同时调节休息间隙保持体力,来完成每天的外业工作。
决战帕米尔腹地
7月,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已推进一大半,线勘组也已习惯了与山为伴的生活,但最后的一段工程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按部就班。最后一段工程在翻越大阪后的昆仑山腹地,距离之前住宿的英吉沙县城两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再住县城会浪费太多时间。线勘组便计划住到英吉沙县与塔什库尔干县的正中间,也就是昆仑山腹地的恰尔隆乡,恰尔隆乡是一个牧民的聚集点,现牧民大都进山放牧了,这意味着没有物资补给,并且住宿也成了问题。
线勘组经过讨论,先派出两人去乡里探路,最后在当地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住处,只是条件简陋只有一个大通铺,还需要自己埋灶做饭,并且没有信号没有洗澡地方,只有水电基本保障。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庆幸,毕竟恰尔隆乡里再往山里走是无法开车的,只能靠徒步,如果在乡里没有住处,那便意味着要在山里搭帐篷住宿,条件将更加恶劣。
最后这段线路线勘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吃饭不便,那就自己做,每天晚饭是最忙碌的一顿饭,线勘组的每个人都各展所长,用最普通的胡萝卜、土豆、大白菜换着花样做美食,享受着片刻的惬意,他们总说:“山高路远不算啥,酱菜就馕算好饭。”,这也许就是线勘人独有的乐观精神吧。
后期因工期提前原本一天两三个塔位定点工作,也变成了一天四五个塔位工作,但他们依旧迎难而上,每天保持着“小竞赛”,即便两腿迈步吃力,挪脚困难,但每个人的精神状态却都惊人一致,坚持着打破自己昨日的“记录”。
正是因为新疆院的线勘人有着这样无畏的态度,勇往直前的冲劲,才能让塔什库尔干河的水、达坂城的风、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阳光,准东地区侏罗纪时代的植物变成的煤,转化成电沿着我们设计的高压、特高压线路,以每秒三十万千米的速度朝万家灯火奔去。
历经三个月线勘组终于完成喀什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外业工作,目前工程已经进入施工图设计环节。工程建成后,全疆最后一个接入220千伏主网的县城塔县将接入南疆220千伏电压等级线路主网,为打造塔县“百万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等新增电源项目提供有力的接入和送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