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海南椰林缀斜阳,晚风轻抚三亚湾。
但地表之下,则是另外一番景"火热"景象:在三亚西水中调工程施工支洞,热气不断地喷涌而出。洞内温度近40摄氏度,相对湿度约90%,感受不到一丝自然风,像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
岩壁上的一串灯光将4米高的隧洞拉向远方,几名工人正熟稔操控着气腿式钻机钻凿爆孔,一滴滴汗水不时从沾有泥灰的皮肤滑落,化成隧洞中温热的微光。
远方有水有梦,在中国能建广西工程局建设者们的汗水中,一步步变为现实。作为海南三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全长28.1公里、最大埋深达655米的隧洞建成后,西北部山区的大隆水库将蓄水从这里一路流入主城区,缓解城市"饥渴",惠及100多万群众。
巨龙腾跃,碧海蓝天之间,一幅自然与人工和谐统一的生态画卷俨然铺就,而要描筋绘骨下笔成章,对广西工程局三亚项目部建设者而言,离不开BIM技术这一"智慧大脑"。
三亚西水中调工程BIM三维展示
"从CAD软件到BIM软件,我们的设计工作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立体空间这一质的飞跃。"三亚项目部总工程师张焱光用BIM技术软件打开一份设计图纸。鸟瞰之下,三亚西水中调工程自西北向东南,纵贯三亚,宛如一条奔腾入海的蛟龙,16个掌子面11个支洞2个农灌井内部结构纤毫毕现。
自2020年三亚项目部首次应用BIM技术以来,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模型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方法,让三亚西水中调工程建设变得更"聪明"。
"手动"变"自动",BIM技术让工程设计"动起来"——往日设计变更方案,重新绘制图纸是一件"麻烦事",需要反复计算和实地验证。BIM技术的应用导入,设计模型不仅可以批量出图,工程量统计还能随着三维模型的修改而自动更新。
"盲算"变"精算",BIM技术让工程量计算"快起来"——借助BIM技术,设计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地形数据和精准评估工程量,对位置关系相对复杂的空间进行精细建模,节省了大量工作量。
"离散"变"共享",BIM技术让工程基础数据与技术分析"活起来"——在三亚项目部,对"BIM+GIS"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探索如火如荼。整个平台由网页交互端、服务器端和手机APP端三部分组成,为建设管理的各业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与技术分析手段,实现完整闭环的高效现场管理。
作为海南省三亚市"2020年度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创新是突破工程"拦路虎"、啃下"硬骨头"的必然选择。
"我们进来都要穿雨靴,要走一段很长的漫水路,掌子面也可能会渗水。"全长760米的7#施工支洞,虽然已抽了水,隧洞积水仍有约20厘米深,测量员陈海明和同事每次前往作业面测量数据都要戴上安全帽,换上雨靴。
施工人员正在隧洞内施工
进口高程180米,坡比12.843%的斜井,沿线穿越11条断层以及5~30米宽的破碎岩石带,地下水位埋深120~640米,7#施工支洞内日流水量达到17000立方米,隧道掘进的每一米都极为不易。
狭窄的施工台上,电焊飞溅的火花照亮四周黑色的岩壁。负责焊接隧洞支护的王天明踩在斜梯上,正侧着身子焊接一旁的钢拱架,闪烁的火花照亮他满头的汗水,浸透泛白的工作服……建设者们正在用地质管和钢拱架固定支护的方法,为多裂隙隧道安全开挖搭建"四梁八柱"。
咬准"稳"字,狠抓"赶"字,三亚项目部创先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围岩探测,通过反坡分级接力抽排水、有轨运输、先挖后衬等工艺工法,以月进尺100米的"小步慢跑",历时313天顺利实现了7#支洞掘进至主洞,大大缩短了关键线路的工期。
昏暗的隧洞中,不仅流动着岩石裂隙渗出的水,也流淌着建设者打造智慧工程的光芒。除了极具破坏力的突泥涌水,岩塞进水口设计及施工也是一大难题。
三亚西水中调工程取水口位于大隆水库大坝上游520米处,取水口需采用水下岩塞爆破方案施工,这在南方六省水利工程建设中尚属首例,堪称隧洞施工技术领域的"上甘岭"。
有光,便不惧怕黑暗。由广西工程局专家库成员牵头组建现场推进会,在位于工程补水支洞至3#检修支洞之间的主洞段,开展实地1:1试验岩塞爆破研究,为原位岩塞爆破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实践验证;设立QC质量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集中研学隧洞爆破、斜井开挖、支护结构等施工技术,《提高5#支洞大坡度斜开挖进度》工法获得省级工程建设QC成果奖。
2021年6月8日23时58分,伴随一声"轰…隆"巨响,三亚西水中调工程岩塞爆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雷鸣般的轰隆声和震动感,吹响了三亚西水中调工程水脉搏动的"号角"。
测量员进洞作业
声声震耳,隧洞掘进在一天天拔节长,汲水长龙即将扶摇直上——作为控制性工程的9#至10#支洞,洞段施工正稳步向前。总长10公里的支洞已开挖将近9.8公里,13个支洞进入主洞开挖,主洞累计进尺21.64公里,项目已完成总开挖工程量的83.5%左右,预计2022年底完工。
岩塞爆破实验效果图
水将至,梦终圆。洒落在冰冷岩石上的每滴汗水,折射着每位建设者温热的微光,凝结着科技引领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之光。循着地下流淌的光,一泓清水不久后便将徐徐流入三亚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