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切实做好对老同志的服务工作,让离退休党员离岗不离党,发挥余热,拥有幸福晚年!”七一之际,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许咸晶在离退休党支部党员大会上,面对180名老党员真情流露。会场内掌声雷动,这番话说到了老党员们的心坎上,也深深触动着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离退休党支部(下简称离退休支部)书记罗亚玲的心弦。
5年前,从电控工程处书记转岗到离退休支部书记,熟悉的人都说一向风风火火罗亚玲的节奏变了。“时间在飞速向前,公司在高速发展,有的老同志会觉得自己一退休好像就被时代‘遗忘’了,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工作节奏的巧妙把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时间的温度!”罗亚玲动情地说。
从快到慢,从一天到一个月,从24小时到人的一生,时间见证了真情,时间是最忠实的朋友。一个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在离退休党支部内外流传……
1天——“雷打不动的学习日”
离退休支部现有党员235人,在他们身后更有一个1505人的庞大离退休老同志群体。老党员老同志年事已高又居住分散,怎样让他们即时时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又确保过程的安全方便舒适?以一当百,以一抵千,离退休支部专注于“1天”巧解了这道千数位的难题。
这一天就是“支部学习日”。“我们把每月的10日定为支部学习日,雷打不动。”罗亚玲介绍说,这一天支部骨干们全部聚集到离退休支部会议室,学习中央最新文件精神和公司相关要求、布置近期工作、策划讨论重大活动……“这1天高度浓缩,信息量非常大,就像一块结晶盐,下一步就看骨干怎么去让盐块在剩下的29天里化开。”罗亚玲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化盐”必须有力量有抓手。支部下设8个党小组,选取党性强、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的老同志担任党小组长,达到“选准一人、引领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同时,支部根据老同志居住地的特点,通过划片管理、建立片长和联络员机制等有效方式,将居住南京的1227名老同志和异地的278名老同志紧密联系在一起。每次学习日一结束,党小组长联系片长以或集中或一对一的方式,将各种信息传达开去,并根据支部要求,结合本小组的情况,策划组织月度活动。
“不要小瞧了这些老骨干,他们能把鲜血送达每一根毛细血管,而且还敢于创新!”罗亚玲举例,6月份东井村党小组“走出去”,把会场搬进了红山森林公园,32名老党员走进大自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围绕“喜迎十九大永远跟党走”主题,从引进高端人才、创新经营模式、公司转型发展、拓展非电业务等方面为江苏电建一公司“走出去”和走得更远献计献策。
“老同志逐步进入‘双高期’,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起地缘型(社区)、趣缘型(兴趣)、业缘型(如各种协会)党支部,保证经常性开展支部活动。”罗亚玲说。
24小时——“有事随时打我手机”
“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你们有事就打电话。”罗亚玲平时工作中重复最多大概就是这句了。这不是一句虚话,担任支部书记的近5年里,手机确乎和罗亚玲一起,随时在线随时待命。
除了工作时间接到各种电话,罗亚玲一一给予详细的答复、解释以及疏导外,她还会在深夜或者凌晨接到一些“意外来电”,罗亚玲坦言,其实自己最“怕”的就是这个,“老同志们不会轻易打扰,这种时候来电一定是需要见组织最后一面……”每次从熟睡中惊醒,她会三分钟内换好衣服冲出门去,拦上一辆出租车直奔医院。让罗亚玲久久难忘的是“好些老同志看到组织来送自己最后一程,弥留之际热泪涌出……”送走了老人,罗亚玲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她会记下老人遗孀的电话,隔些日子总会打过去问问情况。
罗亚玲还会收到各种来信,“有些老党员特别是知识分子党员习惯于通过书信委婉地表达诉求”罗边说边拿起手边的一封,写信人没有留下联系电话,罗通过多方辗转找到对方电话,连续打了6次都无人接听,她把信放在一撂资料的最上面,“我明天再打,必须给老人家一个答复。”
支部工作的实与细,就这样密密地渗透在罗亚玲每天24小时的缝隙里,同时也影响和带动着整个支部团队。每次支部活动前,为了尽量不影响老党员休息,小组长和支委都会提前数天短信通知,对没有收到短信回复以及一些年事较高记忆力欠佳的老党员,他们会记录下来,提前一天再专门电话通知。还有一位常年独居的离退老干部,喜爱读书看报,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订阅,罗亚玲她们每天看完报纸后,会专门为老人收集好,如果哪天老人没来取,大家会不放心,专门去给他送上门,顺便看看老人有没有生病。
一个又一个24小时的首尾相接,党支部从政治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带来的是心与心之间前所未有的粘合,支部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支委中有一位85岁的老党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月的学习日,罗亚玲出于安全考虑,多次委婉劝阻,但老爷子却说“我坐着轮椅也要来!”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同志,在作为文艺骨干多次参加支部活动后,满怀真诚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6年正式加入党组织。
一生——“组织一直需要你”
“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是老党员们真实的情怀,“在他们心里组织高于一切,甚至是生命。”60后的罗亚玲入党多年,非常理解这份“永远的红色情怀”,在工作中她以女性特有细腻,悉心又巧妙地为老党员们的心灵营造着一份“永恒的需要感“。
2015年,一位支委在体检中查出肺癌,他无法接受现实,情绪极度低落,一度拒绝治疗。罗亚玲上门去看望,老人一见到罗就主动提出免去自己的支委职务,罗说这个不急的,然后把话题引开。临走时候,罗紧握住对方的手,真诚地说“辞去支委我不同意,组织需要你!”老人顿时热泪盈眶,从此积极配合治疗,以顽强的意志接受了数十次化疗,重新回到了团队。
其实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罗亚玲悄悄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做助手,暗中帮助完成了全部工作。“‘随时空降+随时消失’的助手,是我们支部工作的一个隐蔽特色。”罗亚玲幽默地说,对于那些年事较高或因为疾病不能完成支部工作但仍褒有高度热情的老同志,“小助手”是后盾、是支持、是救场。
“组织的需要”对于退出人生前台的老党员,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老人们的生命力因之激活,正能量滚滚而来,由此,党员中的优质“红细胞”不断涌现。66岁的老党员高雪芬身兼老年合唱团团长和舞蹈队队长二职,数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做好各种后勤和协调工作。从与政府社区做好演出前的沟通联络到拆洗演出服装,大大小小演出数十场,舞蹈队被大家一致公认“业余中的专业队”,而她这个队长却始终在幕后,甘当绿叶,不为人所知。
感人的故事还在不断书写。一位黄姓党员老伴身患重病,唯一的儿子又因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退休工资几乎是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在补缴党费过程中,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帮他申请减免,但老人却坚持要将党费一分不少地交上。72岁老党员陈小伟患有严重的哮喘,那天在路上哮喘突然发作,没能亲手把党费交给支部,托人代转后他在心里还一直惦记,直到确认自己的党费已缴纳才放下心来。
“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其实特别有意义!”罗亚玲动情地说,在她身后是一面写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字样的锦旗以及一列排开的承载着“优秀党支部”、“先进集体”等荣誉的奖牌和奖杯。“时间不是阻隔是朋友,让我们永远都在一起。”罗亚玲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