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文化园地 > 文学
视力保护:
蚕的嬗变
来源:浙江火电 作者:俞益明,郁爱定 日期:2017-07-10 字号:[ ]
  认识蚕这个昆虫,得益于我的女儿,女儿在小学3年级时科学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几粒蚕卵,让他们回家观察蚕的成长过程,因而才有接触并认识它的机会。
  蚕;拉丁学名:Bombyx mori,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钢:昆虫纲,目:鳞翅目,科:蚕蛾科,分布区域: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惊蛰一过,去年孵化得来的蚕卵便被妻放入冰箱的冷藏室保存,怕室温高蚕卵过早地孵化,而室外的桑树还没有可供采摘的叶子,过了一些日子再去看时,透明保鲜袋中似有许多黑黑的细线头一样的东西在涌动,我瞬时被震撼了!惊叹生命的顽强与物种因时而动的本领。
  新的生命既已诞生,而且来势又是如此汹汹,我赶紧去外面寻找桑叶,离清明节还有几天,野外最醒目的还是一片一丛的油菜花,美的夺人心魄地怒放着;落叶植物有的已经满树碧绿,桑树则还只有稀疏的几叶新芽,刚刚有点叶形的桑叶被我无情地摘落以供养新来的生命,好在幼小的蚕宝宝食量不大,桑树又有着强大的开枝散叶能力,足以让我家的新成员茁壮地成长。
  蚕作为经济型昆虫在中国家化繁殖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八十年代以前,养蚕在江浙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之一;河畔、山地以及平原的一些旱地上到处可见桑树的影子;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孩时的我总与其他小伙伴到桑林采桑葚,每每吃到嘴唇、牙齿发黑才肯离开,也是唯一不会被认为是偷且味道上佳的果子。随着科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经营方式的涌现,养蚕这种繁累且经济利益不高的养殖业已被农家所放弃,也已很难再寻觅到成片的桑树林。
  生命的成长总是让人期待,倾情地付出蚕儿也没有让人失望,微小的线头在十天后就已经有铅笔芯那么粗了,满叶子都是颤动的蚕宝宝,足足有几百条之多。女儿耐心地将它们从残叶上剥落到新叶中,眼看这寄养在纸盒中的生命需要更大的空间及更多的食物,一家人也为此发愁。女儿就到学校去询问有没有想养蚕的同学,妻则在微信朋友圈、群里发消息,免费让人领养,一天就送走了二百多条还附送一天的食粮。赠送的一方感谢对方的接受,减轻了空间的压力及后续提供食物的困惑,接受的一方也是连声的道谢,让他们有体验、观察的机会,可谓皆大欢喜。
  查阅资料知道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总称为一个生活世代。幼虫需经过四次蜕皮,前几次蚕宝宝还很小我没有看到它蜕皮的过程,等到长到有筷子头大时我看到蚕尾附着在桑枝或桑叶上,头、前身高高地扬起,不再进食也不再动弹,犹如一位站岗的战士,威武而庄严地注视着前方;又有如老僧入定,外界一切的纷扰喧闹都已与他无关,执着地修炼着自己的形体期待内心的升华;几个小时后,它在身后留下一尾10厘米长淡黄色的蚕衣,华丽地转身而去。
  每次更换桑叶的时候,盆底是一层枯枝残叶和无数黑黑的蚕沙,没有一点脏的感觉,感慨蚕惊人的食量和不分昼夜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女儿总喜欢将十几条小生命放入手掌,看它们在手心里蠕动,女儿的内心是否也像蚕一样的柔软?她怜爱的神态,柔和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答案。我则喜欢看新桑叶上的蚕用一对胸足捧着桑叶边,头不断地做圆弧运动,瞬时就能挖开一个圆形的缺口,它们进食时发出的“沙沙”声,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无疑有着安神的作用。
  蚕的幼虫期也就三十几天,当白色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时,蚕就要找地方织茧,俗话说的“上山”,以前农家都用麦秸秆搭出圆锥形供蚕“上山”,家里没有这样的道具,只能用桑枝代替。个别蚕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山”便就地取材,用丝卷一张桑叶,搭出一个简易的窝安心地在里面做着属于它的梦,有的则在盒子边直接搭丝织茧。几天后一个个白色的茧就挂满了整个盒子,告示着人们生命的纯美与圆满。
  至此已没有了采桑换叶的劳累,收集在盒子里的茧也不再被关注,然而生命的嬗变总是在你不经意间不期而至,夜晚或清晨的某个时间你会听到“噗噗噗”翅膀极速震动的声音,一只只原来包在茧里的蚕蛹已破茧成蛾,书上不是说破茧成蝶吗?蛾短小而肥大,身躯覆盖着一层绒毛,蛾出来后虽也有翅膀但不会飞翔,远没有蝶的美丽、轻盈、流畅,更没有蝶那样曼妙的舞姿,惹人心动的空灵;然而,蚕由卵生再而化生为蛾,也是生命创造中的奇迹。佛教书上记载:“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是为化生”。
  蚕与蛾,同一生命中的二种形态,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蛾的生命期也就短短的一周时间,不再进食,雌蛾一般身体臃肿,匍匐原地不动,雄蛾急速地扇动翅膀移动着寻找交尾的对象;这是蛾生命的舞蹈,没有像样的仪式却用尽生命的极致,雄蛾翅膀不再扇动预示着前幕的降落;此后雌蛾开始表演,她急速地震动着翅膀艰难地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爬行着,一颗颗细小的卵从她尾后的性器喷涌而出,均匀细密地铺在了她身后的大地。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