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文化园地 > 文学
视力保护:
何谓之美
来源:湖南火电 作者:殷莉 日期:2017-10-23 字号:[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自古以来,古人就对女性之美就有不一样的追求,什么才是东方女性之美?这其实没有一个正确答案。随着当代女性地位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女性之美,也开始有了新的定义。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对妻子杨绛的评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同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如果有人问我女性最完美的样本,那我一定会回答你,杨绛先生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标本之一。这个一直在丈夫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在《我们仨》问世后,才被年轻人熟悉。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依然能笑看人生,心境开阔。书中有一段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钟书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在我看来,杨绛的身上聚集了东方女性该有的所有魅力。
  在我迄今为止,短暂而单薄的人生当中,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中国女性,第一位便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位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女性,这份传统中小到走路姿势,餐桌礼仪,大到待人接物,性格养成。自然年幼的我很难一下全盘接受,所以棍棒教育成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童年与我而言,并没有体会过母亲的温柔细致。以至于我并没有所谓的青春叛逆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母亲是不爱我的。直到我从黄毛丫头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母亲的教育方式开始变得“现代”起来,不知是岁月将她打磨的如此温柔细腻还是她有意为之。许久之后,母女之间有了第一次的促膝长谈,谈到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各种“独断专横”,她笑着跟我说起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和父亲无依无靠来到陌生的地方生活打拼的故事,才知道母亲所经历的苦难远比自己看到的要多得多,才知道那些看似轻而易举的事情背后是她付出了多少的辛酸苦辣,而今却被她笑着说起,云淡风轻,仿佛与自己无关。年幼的时候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自己分辨出对错,于是母亲用最蛮横的方式逼迫我去接受不理解但却正确的观念,虽然蛮横但却有效,而成年后,当我有了自己一套价值观时,母亲便放手让我自己做决定,辨是非。不禁让我想起胡适在《母亲》一文中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那个平凡又伟大,柔软又坚毅的女人,就是我们的母亲,她们的美是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的。
  何谓“女性之美”,在我看来就是经历了人生苦难,岁月洗涤,依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与睿智,依然待人温柔细腻,举止大方得体,心境开阔明亮。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里,能够凝聚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