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中国能建浙江院以立功竞赛为引擎驱动海岛共富项目加速崛起

  秋天的舟山海域,海风裹挟着奋进的气息。在嵊泗县小洋山岛的中能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工地,工人们正调试全自动PACK生产线;在舟山市定海区的嵊泗3#、4#海风陆上集控中心工地,工人们正顶着烈日绑扎基础钢筋;在江苏省南通市,装配工人正精密装配一体化海上升压站,届时海上升压站将一体化水运到杭州湾王盘洋海域后一次性吊装就位——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每一个子项目的火热进展都实时展现。

  由中国能建浙江院总承包的中电工程舟山嵊泗共同富裕一体化项目正逐渐进入施工高峰期,52亿元总投资撬动的“海上能源矩阵”,正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

  技术先行:啃下“浪尖建设”硬骨头

  “在这片海域搞工程建设难度极大”,项目经理、浙江院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祝昌团解释道:“海床以下是深厚的淤泥质软土,冲刷问题突出,再加上台风频发带来的极端海况,对风机基础构成巨大威胁。就像在浪尖上‘搭积木’一样,我们要把一根根桩基稳稳地打入软弱的海床,才能确保上方的巨型风机牢牢固定。”

  面对如此复杂的技术挑战,浙江院提前两年组建“海风技术创新工作室”,组成以16名技术骨干为核心的设计团队常年扎根嵊泗海域开展技术攻坚。设计总工程师周益君说:“为精准掌握建设海域的风资源与潮汐规律,团队曾全年驻守风电场海域内的岛屿。”

  除了跟踪风与潮汐,摸清洋底“家底”同样关键。在洋底地质勘探阶段,团队连续两月驾驶勘探船顶风浪作业,在海床100米深处完成200余次取样,最终精准绘制出海域地质剖面图;为摸清极端海况对风机基础的影响,团队又把“战场”搬进了实验室。那段时间,成员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开展极端台风诱发的极端波浪场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最终为风机基础设计提供了关键的输入条件,为项目筑牢了技术根基。

  精益建造:打造高质量“海上能源矩阵”

  技术创新的成果,正转化为精益建造的实效。在升压站建设方面,团队针对海洋高盐高湿与台风频繁的恶劣环境,优化了海上升压站的结构防腐与设备紧凑布置,使其不仅满足抗风浪要求,还实现了模块化建造,大幅提高了海上作业效率。陆上集控中心则依托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高效推进土建与电气施工,保障设备安装与调试质量,作为连接风场与电网的“神经中枢”,确保全部绿电安全稳定送出。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主厂房里,精益求精的追求同样显著。工程师们正俯身调整着激光水平仪,确保每一个测量数据都准确无误,为产线贴片机安装精度达到±0.05毫米保驾护航。项目还专门组织安装精度技能竞赛,通过全流程精度控制,实现了各项指标达到精密设备安装标准。在工程师与施工团队的紧密配合下,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提前20天完成主体封顶,目前收尾工作正稳步推进。

  “精益建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每一处结构、每一个数据里抠细节、提质量。”祝昌团表示,团队始终以“打造标杆工程”为目标,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建设实效,“这些环节的高质量落地,不仅能确保‘海上能源矩阵’长期稳定运行,更能为后续海岛新能源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竞赛赋能:“九比九赛”凝聚合力

  项目的创新活力与建设效率,离不开立功竞赛的有力驱动。早在项目启动之初,竞赛的战鼓就已擂响:今年3月,项目竞赛领导小组成立,以“九比九赛”为核心的竞赛方案迅速落地——比质量赛创优,QC小组破解了海上风电场桩基施工效率、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制造精度难题;比安全赛安康,“智慧安全工地”平台实时监控600余名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比创新赛技术,“工程师大讲堂”每周开讲,已孵化出海上风电风机吊装关键技术等多项科创成果。

  如今,项目建设者们正以竞赛为纽带凝聚合力。浙江院工会主席颜红提道:“高峰期项目现场600名建设者同吃同住,竞赛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据了解,项目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将达14.2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43万吨,同时带动海上能源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产业链升级,为嵊泗新增就业岗位超8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