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沃野千里。一条串联胶东半岛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的交通大动脉即将崛起——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及其所属单位,联合济宁市地方企业投资建设的济宁至商丘高速公路嘉祥至金乡段项目(下文简称济商高速),锚定“交通强国”战略,以“央地合作共建”模式为突破口,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借改革破解管理壁垒,用科技激活建设动能,以担当践行央企使命,倾力打造“创新、绿色、数智、融合”的交通强国标杆工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济商高速作为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胶东半岛经潍坊、济宁、商丘的重要运输通道。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济宁与中原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通行能力,成为胶东半岛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便捷快速通道,对改善鲁西南交通出行条件、完善山东省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引领:铸魂强基,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济商高速作为国有企业控股建设项目,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开路先锋”精神,以“党建+”模式深化党建融合创效,以“红色引擎”激发攻坚克难内生动力,赋能项目建设。
——“党建+融合发展”,聚合力促提升。党支部创新文化赋能实践,将中国能建“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企业作风与济宁市“走在前勇争先”的实干精神深度融合并实现同频共振,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助推股东双方打破理念壁垒,形成“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工作格局,让红色基因成为央地协同、工程建设的“黏合剂”。
——“党建+工程攻坚”,解难题提质效。让党旗飘扬在建设一线是济商高速的基本遵循。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分党员责任区,以带头攻坚和严督实导确保建设任务落地见效,让党建引领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建设成果。在土源紧缺破解、技术难题攻关等“硬骨头”任务面前,党员干部主动下沉驻扎一线,他们冲锋在前,成为破解项目难点堵点的“尖刀力量”,推动项目1个月实现主线全部清表、重点控制性工程——新万福河特大桥主跨提前4个月顺利合龙、1年内实现沥青摊铺等佳绩,创造了“济商速度”。
——“党建+队伍建设”,强关爱谋发展。党支部注重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致力于打造学习型组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强“充电”。开设“每周一学”“济商云学习”等平台,以骨干领学、分享互学、交流研学等多种形式,让员工时刻“充电”。二是强“培养”。以系统培训、交流培养、轮岗实践等方式,开展差异化、高效化、系统化的员工能力培养。三是强“警示”。以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讲廉政党课、观看教育片等形式,开展廉政教育,建立廉政档案,打造廉洁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四是强“关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员工活动室和运动场等,组织开展关爱老人、看望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将企业关爱传送给广大人民群众。
管理革新:破壁融合,塑造央地合作新范式
济商高速是由多元股东合作投资建设的项目,采用“央企+地方国企”各占50%股权的平股模式,虽资源整合高效,却直面管理权责均衡、文化理念融合、治理体系协同等多重挑战。
“平股不是‘平均’,合作要做‘乘法’。”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济商济宁公司副总经理何金成的话点明关键。在济商高速,投资项目建设的企业双方本着公平、诚信、共赢的合作理念,以葛洲坝企业治理体系为基础,结合项目属地实际,经过多次研讨、归纳、总结,创新构建起“4+1”决策系统+制度体系+大监督系统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框架(“4”指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办公会、党支部委员会,“1”指公司领导审批),实现了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监督管理化。同时项目公司积极践行政府实施机构的指导意见,在充分尊重各方核心利益的基础上,以高效通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弥合分歧,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政府实施机构、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五位一体”的管理态势,达成思想一致、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的效果。
济商高速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地方的资源、沟通优势,与央企高效低成本融资、管理精细化进行优势互补,及时、精准化解与项目涉及相关方的矛盾,全面保障建设环境稳定,规范项目管理,助推项目建设,最终实现价值创造、合作共赢。“管理的核心是‘求同存异’。”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济商济宁公司董事长常胜解释道,“例如在技术管理上,我们充分发挥央企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则充分依托地方股东的‘乡贤协调’模式,同时让央企的融资与管理优势,与地方的资源与地域优势形成‘化学反应’,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科技赋能:智引未来,树立智慧建造新标杆
走进济商高速智慧管控中心,一块实时刷新数据的大屏引人注目——这是项目打造的“智慧工地”管理中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AI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工程物联一张网、监控一块屏、安全一张图”的全周期可视化管理,为工程建设装上了“智慧大脑”。
“技术创新让工程建设的精度和效率得到双重提升。”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济商济宁公司总工程师陈刚介绍道。在路面施工中,3D智能摊铺系统实现无桩化作业,精度控制在±2毫米,大幅节省了人工成本,单日最大摊铺量达2.3公里,创下鲁南地区高速公路施工新纪录;在新万福河特大桥建设中,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捕捉环境数据,选择凌晨低温时段开展2000余方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最终实现395米主桥零误差合龙,为大跨度桥梁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智能方案”。
“我们无人机自动巡航技术的实践创新应用,是智能化施工的新趋势,也展现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巨大潜力。”济商济宁公司技术质量环保部邓经祥介绍道。济商高速引入了无人机自动巡航技术,通过三维规划设定任务航线,远程常规化高频次自动巡逻作业,高精度测绘及多种安防、巡检作业,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多层次扫描,为指挥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交通强国”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济商高速积极聚焦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成功将建筑垃圾、矿渣转化为路基材料,累计节约石料上万吨,减少碳排放近千吨。同时,项目大力推进“零碳服务区”建设,实现绿色能源自发自用,并超前深耕“光伏+边坡”“光伏+服务区”“光伏+匝道圈”“光伏+收费站”等融合应用场景,以新质生产力为更多项目的高科技绿色发展创建了可复制的“济商模板”。
品质铸魂:精益求精,锻造百年品质新典范
“路基平整度误差不超5毫米,桥梁伸缩缝高差控制在2毫米内。”这是济商高速立下的“铁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百年工程”生命线的极致守护。
济商高速坚持全过程严控,筑牢质量根基。项目构建起“全过程质量管控”闭环体系,严守材料准入“铁闸门”,对钢材、水泥等核心建材实行“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工序创新上推行“三检制+第三方飞检”双保险,数据实时上传智慧平台,杜绝“人情验收”;工艺优化上引入“水凝膜养护法”,使混凝土强度达标率从95%跃升至100%,以毫米级精度筑牢工程品质根基。
“建设期的每一分精打细算,都是运营期的收益源泉。”这正是济商济宁公司坚持全周期管控的深层逻辑。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践行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投建营一体化”理念,强化过程投资管控,通过“先控后转”过程压降总额,以“转投”方式为企业实现利润回流,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担当致远:惠泽民生,绘就区域发展新图景
“以前去金乡卖大蒜,要绕路多走40公里,济商高速通了我们能多赚20%。”嘉祥县蒜农王大叔代表沿线百姓道出了对济商高速的热切期盼。
这条民众期盼的高速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民生线。据了解,济商高速在就业帮扶上优先聘用沿线村民,累计培训焊工、电工等技能人才300余人,带动500余个家庭增收。同时在服务区规划“鲁南特产馆”,助力金乡大蒜、嘉祥石雕等特产走向全国;在生态保护上,为保护沿线农田灌溉渠,专门架设渡槽,确保“施工不影响春耕”,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对区域发展而言,济商高速的意义更不止于此。通车后,济宁到商丘车程将从2.5小时缩至1.5小时,成为连接胶东半岛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的“黄金通道”。在路网上将补充山东省“九纵五横一环七射”高速网,让鲁南地区更快接入国家主干线;在产业上将推动济宁与商丘产业互补,带动沿线GDP增长;在文旅上将串联三孔、水泊梁山、商丘古城等景点,形成“鲁西南文旅走廊”。
夕照鎏金,济商高速如银练跃动于齐鲁沃野。这条凝结央地智慧、饱含创新基因、满载为民初心的通衢大道,即将迎来通车的荣光,更将见证一个区域因路而兴的壮阔未来。济商高速所承载的“合作密码”“创新实践”与“使命担当”,必将为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绘就更加辉煌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