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乌兹别克斯坦辽阔的山脊之上,伴随着项目开工的轰鸣声响,这座由中国政府援建的风电站正式进入建设期。这不仅是中乌友谊与绿色合作的象征,更是一批中国青年建设者在“一带一路”实践中淬炼成长的生动舞台。中国能建新疆院国际工程公司的青年工程师鹿胜男,便是其中一位从图纸世界走向国际项目管理、执行的突出代表。
从“幕后”到“台前”:方寸图纸到无垠疆场的跨越
两年前,鹿胜男的生活还围绕着新疆电力设计院的绘图板。精密严谨的图纸是她最熟悉的伙伴。彼时,她未曾想过,自己会以“政府援乌兹别克斯坦风电站项目对外协调员”的身份,站在异国他乡的施工现场,成为保障这项重大国际工程顺畅运转的关键“润滑剂”与“连接器”。
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的协调员,她的核心职责是搭建沟通桥梁,对接中国援建机构、乌兹别克斯坦受援方和项目总承包方。这看似“牵线搭桥”的工作,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复杂性: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工作习惯迥异、利益诉求点不同……从设计院的“幕后”技术岗,骤然站到国际工程的“台前”协调一线,巨大的角色转换曾让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倍感压力。“项目开工的轰鸣声,宣告着清洁能源在此扎根,也宣告着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开始了。”鹿胜男回忆道。
差异为刃:在碰撞与磨合中磨砺协调之锋
项目启动之初,“水土不服”是常态,主持三方协调会议,对鹿胜男而言就是一场场神经高度紧绷的考验。专业术语的精准翻译、各方表述背后潜藏的真实意图,都需要她瞬间捕捉并准确传达。更大的挑战,则源于工作节奏与理念的激烈碰撞。
“乌方伙伴在某些环节有其特有的从容节奏,而我们的总承包方则对工程进度有着近乎严苛的执着追求,”鹿胜男描述道,“这常如两股逆向的风,而我需要立在风口中央,努力平衡风向,找到那个让项目前行的合力点。”一次关于关键设备清关流程的讨论,将这种碰撞推向了顶点:乌方坚持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本国法规程序执行,而总包方则迫切希望能共同探索一种更符合紧张工期要求的灵活方案。会议一度陷入僵局,空气仿佛凝固。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协调绝非简单的传声筒角色,”鹿胜男感慨,“它是一门需要深度理解、设身处地共情,并最终依靠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艺术。”曾经图纸工程师追求绝对精确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的复杂人际与国际协作面前,被击碎并开始重塑。
破茧成蝶: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造的价值跃升
压力,成为了鹿胜男加速成长的催化剂。她意识到,必须从“被动沟通”转向“主动协调”,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她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如饥似渴地钻研乌兹别克斯坦相关的政策法规、营商环境和风俗礼仪,甚至主动学习简单的乌兹别克语日常问候,只为在交流时能多一分亲切,拉近与乌方伙伴的心理距离。项目实施协议的厚厚合同文本被她逐条啃读、反复琢磨,力求在沟通现场能迅速理解并切入各方的核心关切点和技术难点。
在实践中,她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前预沟通”策略。在重要的三方会议召开前,她会分别与乌方代表、总包方核心负责人进行小范围、更轻松的先行沟通。这并非正式谈判,而是为了提前梳理可能的分歧点,探寻潜在的共识基础,为正式会议高效、有成果地推进铺平道路。
更重要的是,她逐渐领悟了原则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协调智慧。她学会了在严格遵守项目框架协议和国家援外政策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创造性地寻找那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条路”。
面对那次棘手的清关僵局,正是这种思维的转变带来了转机。鹿胜男没有在非此即彼的争论中纠缠,而是深入研究乌方法规细节后,提出一个建设性方案:在绝对遵守乌方所有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协调双方共同提前准备一份更详尽、更符合乌方审查习惯的文件清单,并同步建立一个涵盖中乌双方关键人员的快速响应沟通机制,确保任何疑问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和补充。这个既坚守原则又富有弹性的方案,最终赢得了双方的认可,成功化解了僵局。
“从最初坐在会议桌前紧张得手心冒汗,到如今能够沉稳地引导讨论方向、敏锐捕捉各方诉求、有效化解分歧;从对国际工程协调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精妙技巧、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场下的诉求逻辑;从单纯地执行上级指令,到能够提前预判潜在风险、主动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鹿胜男清晰地感受着自己两年来的蜕变轨迹,“这个过程,如同项目风机一样,在风雨中不断调试、校准,最终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转。”
风起青萍:丝路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如今,中国政府援乌风电项目正稳步推进,不久后一座座风机将在广袤的中亚原野上拔地而起,成为连接中乌两国人民友谊的实体纽带。这座风电场,不仅是清洁能源的输送者,更是如鹿胜男这样一批新时代中国央企青年在国际化大潮中砥砺成长、担当作为的生动见证。“作为央企青年,能亲身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宏伟实践,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为点亮万家灯火、推动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无上的荣光,让我深感自豪。”鹿胜男的话语朴素却充满力量。
风起于青萍之末,终成托举巨型叶片的磅礴伟力。从方寸图纸间的精妙计算,到沟通协调无垠疆场的纵横捭阖,鹿胜男和无数像她一样的中国青年建设者,正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开放包容的胸怀、勇于创新的智慧和辛勤付出的汗水,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播撒着清洁能源的种子。他们不仅是在建设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更是在用行动传递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愿景。
这,何尝不是一幅在新时代丝绸之路上徐徐展开的、更为辽阔壮美的“设计图”?它由无数青年奋斗者的足迹共同绘就,充满生机,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