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沙窝,热浪裹挟着沙粒,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灼烧感。气温轻易突破38℃,滚烫的沙面将热量透过鞋底直往上蹿。绵延的沙丘如凝固的黄色巨浪,一望无际。就在这片仿佛被烈日焊死的荒漠里,中国能建新疆院线路勘测团队在项目团队负责人谢金华的带领下,如同现代版的“取经人”,为北沙窝至五家渠站I回75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踏出了精准定位的坚实足迹。
跋涉沙海,用脚步丈量
责任“初入北沙窝,景象就是‘下马威’。”勘察队员蔡文龙回忆道。面对沙丘连绵、定位信号飘忽如风的困境,团队将作息调整为“追着太阳出发”。天未破晓,测量仪器、GPS设备、图纸便已装车,他们一头扎进沙海,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沙丘是最大的障碍。一座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沙丘横亘眼前,GPS信号瞬间被吞噬。队员们只能原地静候,在毫无遮蔽的酷热中,耐心等待那如风般来去不定的信号重新连接。有时为了绕过一座无法翻越的大沙丘,寻找一个相对坚实稳定的塔位落脚点,队伍不得不绕行数公里。
“所谓‘坚韧’,就是在绝境中对责任的执着。”这感悟源于一个酷热正午的震撼。老工程师夏志国为精准测定一个关键转角桩位,在能烤化鞋底的高温下,背负沉重的仪器,硬是在沙丘间连续跋涉了3个小时,完成了四基塔位的复核。当他终于抵达临时基站,整个人如同从沙尘中捞出,工作服上析出的白色盐渍清晰地勾勒出背包的形状,眼角深深的褶皱里嵌满细沙,汗水却还在不断淌下。那一刻,无声诉说着电力建设者最朴素的担当。
精准毫厘,以科技守护生态
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精准定位是工程的生命线。沙丘对GPS信号的严重遮挡是核心挑战。队员们需要不断优化设备摆放位置,结合传统测量方法反复校核。每一次坐标的最终确认,都凝聚着数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汗水与耐心。但技术难题并非唯一考量。
当勘察路径逼近一片顽强生长的梭梭林,或是发现疑似鹅喉羚等保护动物活动的痕迹时,工程目标主动为生态保护让路。“看到治沙人种下的白梭梭抽出嫩绿新芽,远远望见羚羊在沙丘上轻盈跃动的身影,我们更加坚定了‘最小干预’的原则。”谢金华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每一基杆塔的选址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避开植被相对密集的区域;每一段线路路径的设计都小心翼翼,尽可能绕开已知的鸟类迁徙通道和动物栖息地核心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努力寻求着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沙海明灯,银线连起未来
一周的艰苦勘察圆满收官。当最后一个定位桩稳稳楔入沙地,夕阳正为无垠的沙丘镀上壮丽的金边。队员们极目远眺,视线沿着刚刚确定的线路走廊延伸,与远方戈壁上巨大风电场缓缓转动的白色叶片在视野尽头交汇。现代清洁能源的脉动,即将通过这条精心测绘的银线,跨越曾经的天堑荒漠。
“沙浪千层遮日月,初心一片鉴山河。杆塔立定风云处,电流终将贯九州。”蔡文龙在工程日志上留下的诗句,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北沙窝的风沙会掩埋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但掩埋不了的,是这群光明使者在逆境中淬炼出的信念——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始于对困难的正视,成于对责任的坚守。
当未来强大的电流沿着这条沙海“天路”奔腾不息,它不仅输送着驱动城市运转与发展的澎湃电能,更传递着一代代电网建设者在风沙与烈日中铸就的、永不熄灭的精神光芒。这片荒漠,终将被科技与意志共同点亮的灯火温柔照耀。
夕阳熔金,沙丘如浪
北沙窝广袤的荒漠上,新疆院线路勘察队员的身影定格成剪影。他们背负仪器,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滚烫的沙海中,身后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国家西电东送能源动脉延伸的精准坐标。远处,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预示着一场跨越戈壁的光明接力即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