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非洲三峡工程”的安哥拉凯凯水电站,肩负着推动非洲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使命。近日,这座超级工程的核心控制性部分——尾水隧洞工程,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双隧洞分别提前349天和351天实现上半洞全线贯通,成为“中国速度”在海外的闪耀典范。不仅彰显了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更得益于管理创新、文化融合、科技赋能、资源统筹、精细管控等多方面的协同突破,为国际基建合作书写了鲜活范本。
破局之策:自营模式激活发展“引擎”
面对国际项目惯常分包管理模式下的效率瓶颈,项目团队果断推行“自营模式”改革,以强化自主管控权为核心,重塑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精简审批流程,显著缩短管理链条,施工效率大幅提升。项目部创新建立“技能人才蓄水池”,将中方成熟技术骨干与当地潜力新人按照3:7比例组队。中方骨干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新人,而当地新人则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迅速成长。团队组建以来,已累计培养安籍技能工人超过400名,在有效缓解人力短缺的同时,为项目注入强劲的本土动能。自营模式的创新实践,实现了成本、进度与质量的动态平衡,成为项目突破工期困境的关键一招。
中安携手:跨文化协作凝聚“心”力量
国际项目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跨越文化鸿沟,实现价值认同。项目团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力打造具有中安融合特色的项目文化。以中方技术标准为基石,搭建语言互助平台、文化互学课堂及联合决策小组,促进管理理念与施工规范的无缝对接。通过设立中安文化融合工作坊、推行“双师带徒制”,让中安两国的员工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包粽子、写春联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当地员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举办“足球友谊赛”“中安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中安员工提供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舞台,有效打破文化壁垒,增进中安文化互信与团队归属感。在隧洞掘进过程中,中安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优化钻爆方案,降低材料成本,生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髓,让中安员工合作更加紧密无间。
科技利刃:创新技术洞穿“地质迷宫”
为攻克大断面复杂地质洞挖难题,突破尾水隧洞单向掘进的思维定式,项目部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创新应用地质隐患“透视化”与施工方案“预演化”技术,精准探寻最优施工方案。研制集成履带行走、液压顶升式装药及集成式注浆插锚杆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台车,实现“全装备一次进场、整体撤场”的高效作业模式,大幅提升工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应用多臂凿岩台车双机钻爆施工技术,优化爆破设计,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并节约施工成本。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每年为项目节约成本超800万元,更实现了单洞工作面月进尺突破182米的行业领先水平,为双洞提前贯通奠定了坚实科技基础。
硬核支撑:韧性供应链跑赢“时间竞赛”
在自营管理模式下,项目面临着当地物资匮乏、供应链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项目部打造“员工自带+国内空海运+第三国协同+属地采购”的韧性供应链体系。通过多元物流组合畅通运输通道,确保应急设备物资快速到位、常规物资精准调度。属地采购依托“供应商地图”管理系统,整合安哥拉多家供应商资源,构建“小时级”应急响应网络。高效运转的供应链,有力保障了隧洞掘进核心设备物资的按时投用,成为工程高速推进的强大支撑。
精细管控:动态调控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隧洞交叉施工、多工序并行的复杂局面,项目团队创新推行“网格化+智慧化”管理模式。通过动态优化施工计划,建立进度预警机制,精准拆解总工期,将隧洞科学划分为多个施工区段,“一段一策”量身定制施工方案。实时追踪机械、人员、材料动态,将工期压力精准传导至每个作业面,采用“两班倒”“设备零间隙转场”等策略,最终,双隧洞分别提前349天和351天实现上半洞全线贯通,充分彰显了中国工程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能。
安哥拉凯凯水电站尾水隧洞上半洞提前贯通,不仅刷新了非洲水电建设史,更凭借全链条管理创新与前沿技术突破,诠释了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从自营模式打破效率桎梏,到科技创新攻克地质难题;从供应链韧性保障进度,到文化融合凝聚团队力量,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凯凯水电站将持续释放澎湃的清洁能源,点亮非洲大陆的发展新篇,其中镌刻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将激励更多合作之花在世界各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