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丝绸之路的乌兹别克斯坦孜勒库姆沙漠南部,一基基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绵延百公里,宛若一条“钢铁巨龙”,穿越一望无际的荒野戈壁,为这片大地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机与雄劲的力量。
这条“钢铁巨龙”是由中国能建国际集团、浙江火电、中电工程国际公司、华北院联营体总承包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风电。布哈拉风电总装机容量为1吉瓦,由巴什和赞克尔迪各500兆瓦风电场组成,位于该国的布哈拉州与纳沃依州交汇处,是中亚最大规模、也是中国能建在中亚地区的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华北院独立负责风电项目设计、配套输变电工程、风场无功补偿和调控系统建设任务,输变电工程规模为巴什和赞克尔迪500千伏变电站,以及赞克尔迪-巴什、巴什-卡拉库500千伏共计290千米架空输电线路。
布哈拉风电项目巴什风场和赞克尔迪风场分别于2025年3月23日和3月30日提前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预计每年输出约36亿度绿色电力,约占该国年发电量的7%,对促进乌兹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突破 技术领航——四大首创赋能中亚电网升级
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的荒漠深处,华北院团队以四项首创,攻克新能源并网的技术难题,创新打造电力新枢纽。
全球首台500千伏可调并联电抗器。针对乌兹别克斯坦现有500千伏网架建设不完善、布哈拉地区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接入电压波动大的痛点,项目团队经过科学论证与仿真计算,在赞克尔迪500千伏变电站采用额定容量180兆伏安、有载分接开关控制的三相一体可调并联电抗器。该设备是全球首台500千伏电压等级大容量可调电抗器,能够根据系统所需动态调整无功功率,使补偿更加精准,减少传输线路损耗,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与磁控并联电抗器、分级式并联电抗器相比,大幅降低投资,减少设备数量和维护工作量。可调并联电抗器的成功应用,凝聚了中国电力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代表了中国电力技术装备的先进水平,为当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产电气二次设备破局中亚市场。突破垄断,首次使用国产电气二次设备。华北院组织所在国以及中国设备厂商高效配合,通过本土化适配改造与多国标准融合,推出组合创新方案,得到乌兹国家电网批准,凭借技术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克服了各种技术路线和配套难题,确保了设备的顺利安装和稳定运行。国产电气二次设备的成功应用,体现了中国在电力设备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为中亚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国际高端市场。
首次实施带电跨越施工。为保障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用电企业运转和布哈拉周边城镇居民正常用电,项目制定不停电连续跨越3条220千伏架空线路的施工方案,首次得到乌兹国家电网的批准。项目部克服阵风突发、风沙扬尘等恶劣环境影响,安全高效组织实施完成,得到了乌兹国家电网的高度认可。带电封网跨越超高压输电线路对于乌兹别克斯坦电网建设、线路抢修等施工作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综合效益。在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产品的影响力下,对提高当地电网建设水平,保障电网的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个新能源集输双功能枢纽。巴什500千伏变电站是该国首个兼具新能源汇集及区域电力输送的系统枢纽变电站。从新能源汇集方面,该站将先后接入本项目的赞克尔迪500兆瓦风电场、巴什500兆瓦风电场、巴什52兆瓦绿电制氢风电项目,以及规划建设的肖尔库里600兆瓦风电场,构建西南部绿色电力汇集枢纽。从电力输送方面,目前已建成的“巴什—卡拉库”500千伏输电线路,已成为布哈拉地区绿色电力外送的重要通道。远期规划接入穆龙涛、纳沃伊、肖尔库里等500千伏变电站后,将进一步打通乌兹西北—西南—中东部的500千伏主干输电网络,显著提升全网电力输送能力与系统稳定性,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戈壁鏖战 高效履约——中国速度激活中亚绿能引擎
2023年3月,首批建设者挺进无人区,克服了当地工业化落后、物资匮乏和交通不便等一系列困难,3个月建成800人级智慧营地,沙地基础施工技术破解地质难题;7月首基基础施工正式开始,以“网格化安全管理+动态进度管控”模式,在50℃温差中完成750基铁塔架设;2024年底,两座风场倒送电一次成功;2025年4月,项目提前60天投运,凸显中国能建国际工程公司协同华北院领先的项目交付能力与协同效率,同时也刷新了目前中亚的工程建设新记录。
之所以攻坚成功,是因为掌握了这些致胜密码:与能建国际工程公司联手成立高层专班,直击“卡脖子”问题,48小时内闭环响应机制;增派多名经验丰富、有实战专业的技术人员进驻现场,与一线项目部统筹谋划,挂图作战,紧扣现场,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为当地施工队伍量身定制专业培训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同时积极协调施工器械的调配与使用,显著提升整体施工效率。
丝路共融 文明共生——携手绘就能源合作新图景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今日“一带一路”的电流涌动,输变电工程成为区域能源互联的枢纽,助力乌兹别克斯坦从“能源自足”迈向“中亚电力走廊”的战略目标。而中国也在合作中深化对中亚市场的理解,积累跨境工程经验。中乌两国的“双向赋能”,既为该国工业化注入动能,也为央企“走出去”提供生动实践。
技术共研。在巴什-卡拉库尔线路的建设过程中,40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戈壁。中乌两国工程师顶着酷暑,深入工地查看施工进展,通过多语言协作攻克技术难题。双方团队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合作默契,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文化共情。在远离城市的沙漠营地,中乌两国员工将文化交流融入日常。在工作之余两国员工一起展开足球、篮球赛,工作上互相配合,赛场上体育竞技,友谊日益浓厚。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项目上开展特色活动,与外籍员工一起贴春联、写福字,一起包饺子、享中国美味,共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美好愿景,让戈壁绽放文明交融之花。
责任共担。项目团队深耕属地化发展,两年间开展多次公益活动,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从教育帮扶、慰问老兵、拜访慈善机构、修缮宗教建筑、保护野生动物及保护古迹,到携手当地社区前往位于布哈拉戈壁深处的赞克尔迪村学校开展风电知识科普教育活动等等,这些行动让央企责任在丝路沿线生根发芽。
500多个日日夜夜,750多基铁塔,绿色动能跨过荒漠、河流、公路、工厂,奔涌300公里,让沙漠深处的风电送至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大动脉,绘就出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这场“双向奔赴”没有终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乌两国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姿态,让发展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丝路古道上的文明对话在电力的脉搏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