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安全可视化交底:为高危工程装上“智慧眼” ——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无锡洗砚湖项目以技术创新筑牢施工安全屏障

  无锡洗砚湖项目是无锡市把脉工商遗址创新定位,依托京杭大运河文化,结合工业遗迹,全力打造的首个运河文化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双文化活态博物馆”。项目为加固改造项目,高峰期同时存在A馆拆除加固、60米高砖烟囱拆除、150米高烟囱改造等6项超危大工程,现场交叉作业多、作业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传统安全交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让一线工人快速掌握安全要点,将“纸上规范”转化为“脚下行动”?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洗砚湖项目部以“安全可视化交底”为突破口,融合BIMVR、三维动画等前沿技术,构建起“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项目安全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全面升级。


  从“文字迷雾”到“视觉穿透”

  传统安全交底依赖纸质文件与口头讲解,规范条文冗长、风险描述抽象,工人常面临“听不懂、记不住”的困境。在无锡洗砚湖项目,这一问题因施工工艺复杂被进一步放大:烟囱拆除需精确控制倾倒方向,煤斗切割涉及高空动火作业,稍有偏差即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项目部率先引入“可视化交底”,将晦涩的安全规范转化为三维动画、实景模拟视频。针对150米烟囱外立面修缮,通过BIM技术搭建高精度模型,动态演示脚手架搭设、防护网布置等关键环节,工人可360度观察危险区域;制作“脚手架坍塌”“高空坠物”等事故模拟动画,以视觉冲击强化安全敬畏。

  “以前听安全课像听天书,现在看动画就能明白哪里不能碰、怎么操作才规范。”一名参与烟囱拆除的工人感慨道。

  项目部实施可视化交底后,安全管理成效显著:安全隐患发生率同比下降30%,工人违规操作次数减少40%,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通过“交底前精准策划、交底中互动答疑、交底后跟踪评估”的闭环模式,项目团队持续优化内容,确保可视化交底贴合实际需求,真正成为工人的“安全指南”。


  全周期覆盖打造“沉浸式课堂”

  在项目施工现场,安全员俞师傅正通过平板电脑向工人们展示三维动态施工图。随着指尖在屏幕上滑动,钢筋绑扎规范、深基坑防护要点等施工细节以立体影像呈现,工人们围着设备热烈讨论的场景,成为可视化交底最生动的注脚。可视化交底并非“一次性动作”,而是贯穿施工全周期的动态管理体系:

  入场教育“身临其境”,新工人进场需佩戴VR设备,“沉浸式”体验高空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场景,系统同步讲解防护装备穿戴、应急逃生路线等知识。在项目安全体验中心,戴着虚拟现实设备的钢筋工老张突然身体后仰,双手本能地抓住扶手。“就像真的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他摘下设备时额角渗着冷汗,“这下记住了安全带挂钩必须双重保险。”

  工序交底“按需定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阶段,项目定制专项交底内容。例如,拆除60米高砖烟囱前,播放三维拆解动画,标注切割顺序、临时支撑点位;机电安装阶段,通过BIM模型展示管线排布,避免碰撞风险。交底内容存入云端资源库,确保不同班组、不同工种接收标准化、统一化的安全信息,避免“口头交底”的随意性。

  现场警示“动态提示”,现场安全通道、配电箱棚、加工棚、气瓶棚、砂浆罐休息亭等安全防护均采用定型安全防护棚,标准统一,美观整洁,可重复利用。张贴的可视化警示标识,工人可直观查看对应风险防范警示提醒,实现“随时学、随地防”。


  以技术创新筑牢施工安全屏障

  可视化交底的背后,是物联网、大数据与安全管理的深度耦合。无锡洗砚湖项目通过点云+BIM集成应用,实现既有建筑全方面数据获取;精准逆向建模直观展现建筑内外及周边构造,优化拆除改造方案模拟施工过程。通过数智化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人脸识别、视频监控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增强协同工作能力、提升项目透明性和可控性。

  “项目部提炼总结的《践行四大转型 以‘点云+BIM集成技术’赋能项目管理提升》荣获管理创新三等奖。”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洗砚湖项目负责人胡茂荣介绍,基于三维扫描技术通过“点云+BIM集成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及时了解现场情况,更高效的捕获建筑物数据,将建筑点云数据与规划后的BIM模型进行比较,对场馆装修、空间利用率、人员动线进行模拟优化。“这些技术创新,为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阶段提供了可视化的决策支持。”

  项目部建立数智化管理平台,现场8个视频监控摄像头接入平台,管理人员都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掌握施工动态,彻底打通了现场实时监控“最后一公里”。同时数智化管理平台可以对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劳务实名制、特种设备、环境监测等进行集成管理,辅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数智化应用能力,为项目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及推广赋能。

  安全可视化交底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是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当抽象的文字化为生动的影像,当被动的听讲转为主动的参与,一线工人从“风险承担者”转变为“安全守护者”,这种转变,为公司本质安全建设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