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活跃着这样一支青年团队:他们以技术为刃,以创新为魂,十年磨一剑,在无损检测领域突破重重技术壁垒,用顶尖科技守护大国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他们,便是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检测技术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团队。
平圩、张掖、潘集等10个火电机组现场,团队使用相控阵超声技术解决锅炉高合金大厚壁管道焊缝检测问题;广西钦州石化项目中,团队操作相控阵设备和TOFD设备扫描奥氏体不锈钢;西气东输川渝段山区,团队用AUT和DR技术排查管道缺陷;某卫星设备车间,检测师用专业设备确保碳纤维壳体精度达标……
日前,在中国能建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该检测技术研究所青年科技团队被评为“十四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这支由20人组建、平均年龄仅32岁的高水平新技术研发队伍,在90后科技先锋朱琪的带领下,前不久还斩获安徽省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他们以赤诚之心超越才华界限,用创新之火点亮科技未来,书写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破局之路的青春足迹
2013年盛夏,朱琪进入华电六安电厂660兆瓦机组扩建项目施工现场。烈日下的冷却塔高耸入云,焊花飞溅的锅炉管道蜿蜒如龙,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原来一度电的背后,是无数人用汗水浇筑的‘钢铁森林’。”
彼时,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在国内发展不成熟,团队可供参考的文献和实验数据有限。朱琪主动请缨,带着两名刚入职的“90后”技术员组成攻关小组。白天,他们蹲在40℃的锅炉旁反复试验检测工艺;夜晚,挤在临时板房里分析数据。一次试验中,团队发现3.5-6毫米薄壁管道的信号干扰严重,连续一周毫无进展。焦灼之际,朱琪偶然注意到射线评片室桌面上的放大镜,灵光乍现:“能不能利用凹透镜原理实现声波聚焦?”想到这,他们利用超声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试验,结合现场大量数据验证,肯定了这一猜想,一举攻克难题。
5个月后,当华电六安项目实现9个月水压试验工期创造世界纪录时,业主方负责人握着朱琪的手感慨:“你们这群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指尖起舞的科技尖兵
2021年冬夜,研究所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团队骨干徐境阳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眉头紧锁——某型国产飞机碳纤维蒙皮的检测精度始终达不到0.5毫米的要求。此时距离交付节点只剩15天,团队已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
“碳纤维结构采用蜂窝状碳纤维材料制作,其外观类似千层酥,稍有不慎就会漏检。”朱琪轻轻抓起一块试验材料,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看,分层缺陷的光影变化有规律!”这个发现让团队豁然开朗。他们经过调研,创新开展双探头“一发一收”穿透式检测技术,并开发了专用检测装置,保证双探头相对桨叶在三维空间上处于对称位置,结合射线数字检测技术,实现精准检测。
这样的“极限挑战”贯穿团队十余年征程:
2016年,为攻克角焊缝、弯管焊缝等检测难题,团队成员方超、张章在零下锅炉上连续作业48小时,通过相控阵和涡流检测技术反复验证,从而判断缺陷的存在和位置;
2019年,团队自主开展科研课题《核电常规岛汽轮机叶根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将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核电复杂部件危害缺陷检测中,解决了以往常规超声检测中遇到的检测灵敏度低、定位不准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电厂中叶片等复杂结构下高危部件的检测精度;
2024年,团队成立朱琪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备自动化检测、压力管道未拆除保温条件下的在役检测等难题,研究利用涡流技术,首次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无损检测中应用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超声检测机器人,实现快速高效检测。
十余年间,他们牵头编制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等11项,将中国相控阵检测技术推至国际前沿。“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朱琪说。
实验室外的检测温度
在团队里,流传着一本特殊的“错题本”。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历次试验的失败案例:2015年某火电项目大批量悬吊管熔合线裂纹检测、2018年P92四大管道絮状缺陷评价……每个案例后都附着彩色批注,字迹各异。“这是我们的‘成长密码’。”朱琪解释,“年轻人不怕犯错,但必须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此外,我们非常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联合办学和劳动竞赛,取得过全国无损检测竞赛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五名等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的好成绩。”
这种“传帮带”精神浸润着团队的每个角落。“第一次去检测时,我的仪器被风沙卡死,是朱老师带着我们拆装了三遍。”95后技术员刘阳回忆,“现在哪怕蒙着眼,我也能组装探头。”
这支队伍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他们的技术已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12个国家,为埃及光热电站、巴基斯坦发电站、土耳其胡努特鲁发电厂等标志性工程保驾护航。在朱琪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插满红色图钉:“每个标记都是一份责任——用中国技术守护全球能源安全。”
十年砥砺,青春无悔。从江淮平原到雪域高原,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到“大国重器”的广阔舞台,朱琪与他的团队用行动证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他们以创新为舟、以实干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正如团队墙上的那句履职标尺:“激情、负荷、质量、效率”。
青春力量,终将铸就科技强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