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首顺,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浙江三澳核电项目弓首顺供电班班长,今年已经是他在天津电建的供电岗位上奋斗的第二十一年,他已经从“弓工”,变成了现场见了人人都会迎上去亲切打一声招呼的“弓师傅”。
足迹:天南海北的浮云生涯
“内蒙古天空极低,云大块大块,低低地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天空很近,好像赶几步路就能触碰到边缘。”北护岸的海风,带着思考的重量,吹得弓首顺的衣角猎猎作响,推着云团往北而去,将他的思绪带回了他在天津电建的第一站——内蒙古托克托。
2004年,托克托电厂的风裹挟着沙粒,打在脸上微微发疼。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条路会走二十一年。“唐山、徐州、大庆、查干淖尔,白色的湖泊……”弓师傅口中的地名像站牌一样掠过,我好像听到了呼呼的风声。
内蒙古的草原,天地交界处,视野辽阔得能望见心的边界。
唐山、徐州、大庆、鸿山、习水、十堰……直到今日的浙江三澳核电,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08年6月25日,这个日期弓师傅记得特别清楚。在记忆中,徐州的那三年夏天特别长,那年弓师傅第一次接触百万机组,“上大压小”,这四个字如今念来,唇齿间还留着热血的味道,弓师傅至今引以为豪。那一项无上光荣的事业,那一帮能歌善舞、能编会写的同事,项目部的人文关怀氛围,以及晚会上的歌声、图纸前的灯光,都在回忆咀嚼中融进了时间的河里。
2021年6月25日,还是在这一天,弓师傅来到了浙江三澳,来到了山海之间的这座核电基地,云停留在这里,至今已经四年四个月,于是三澳成为了他停留最久的一个项目,也是他供电岗位的全新起点。
责任:面面俱到的供电岗位
“供电岗位,忙碌于无形之中。”弓师傅这样定义他的工作。
在浙江三澳核电的现场,若是谈到工作范围最广的,自然是要谈及独一份的弓首顺供电班。无论是安装拆除,还是设备维护,为保障现场施工用电,弓首顺供电班付出了太多太多,从安装、拆除、维护,到策划、引线、照明,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个角落。“
“责任重啊!”对于面面俱到,弓师傅有自己的解释:“所有地方都必须到,面面俱到,尽可能不耽误现场工作。”当别人休息时,他们在加班;当现场沉寂时,他们在忙碌。宁可自己加班,绝不能耽误用电。对弓师傅来说,深夜一两点下班是常态,饭顾不上吃也不稀奇。
供电没有高峰期,只有高峰期中的高峰期。
“特别是去年三四月份,正值一号机安装高峰期,而此时北护岸也是施工高峰期。”回忆起那段最忙碌的阶段,弓师傅不禁苦笑。施工电源的布置,放电缆,照明,办公区搬家安装拆除,现场接地,塔吊照明,几千个漏电保护器每月的检测记录台账……
回想排山倒海压过来的任务,真是数都数不完。“现在二号机的高峰又来了。”弓师傅说,“其实天天都是高峰期,人员没有闲着的时候。”
缩影:重新出发的核电历程
弓师傅是第一次在核电现场工作,而且是在长三角首个“华龙一号”项目。谈到和从前项目的不同之处,除了参与这样重大的国家事业发自内心的光荣感外,他坦言道:“学到的和接触到的,根本没法比。”核电项目的标准远高于其他工程,尤其是在“严慎细实”为文化核心的项目,所有工作都在国际最高标准的框架下运行。弓师傅一一细数着来到浙江三澳核电项目后学到的核电精华:“管理水平、安装标准、程序办事……”
“程序办事,顶级保障”,弓师傅用这八个字概括核电工作的特点。他想起了刚来项目遇到的第一个子项BEA,因现场施工操作不当导致跳闸,按照以往的项目经验,找到问题然后解决掉就可以继续施工,可来到核电项目,即使知道问题并且解决了问题,但还是要按照流程,写报告、签字、验收、上报……一次小故障,硬是拖了两天都没电,从此就知道了核电项目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当时觉得很不愉快,甚至觉得有点多此一举。但从此之后步步小心,明白了不能越点操作,向核电标准靠拢。”
“比如我们摸索一号机时,电源线布置相对混乱,配电箱配置比较少,安装位置也有不合适;但在二号机时,我们就把一号机好的方面带到二号机,吸取教训,把不足的地方改正,使用钢丝绳挂设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了配电箱数量,为施工提供了方便。”
“就是知道咋干了嘛!”弓师傅概括道。
从摸索到深究,从生疏到熟练,不断改进,不断更新,更加老练,更加细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弓师傅的施工队就像是天津电建浙江三澳核电项目的缩影,在山顶固然风光无限,但向上攀爬的那条路同样让人热血沸腾。
薪火:同片天空的光明传承
如今的弓师傅,已是荣誉满身。弓首顺供电班也是当之无愧被评为“标杆班组”、“优秀班组”。但当我们问及的时候,弓师傅总说是分内工作,需要继续学习。而每次提到他的班组时,弓师傅都特别骄傲,“能吃苦,团结一致,行动力强,凝聚力特别强。”回忆起与供电班的兄弟们热饭凉透的每个深夜,他深深感慨:“不能吃苦干不了临时用电。”
能吃苦是三澳核电的精神,核电现场忙碌且辛苦,任务繁重,谈到同在三澳现场的儿子,弓师傅说:“年轻人就该闯荡。”
“您舍得他在这吃苦吗?”
弓师傅想了想,没有说舍得不舍得,“多吃点苦,多接触核电文化,学学高风险下的管控能力,多接触领先的技术,为核电事业贡献力量。”
在北护岸上隔海就能遥遥望到项目部,两边吹的是同一缕海风,听的也是同一声浪涛,每天都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往来于两岸。
他说得坦然,尽管父子同在三澳,但每月却难得一见。专业不同,工作繁重,住宿也不在同一生活区,从早忙到晚的两人每月见到的一两面,还是两人偶尔路过项目部或是北护岸,在走廊、在路边匆匆一点头。
从草原到海湾,从青年到中年,弓师傅用二十一年走出一条光明之路。他不是站在光里的人,他把自己变成了光,为施工现场的千千万万个角落带来了光——他和他的供电班行走在每一个需要照亮的角落,值守在深夜每一个只有浪涛声的时刻。弓师傅和他的供电班,是天津电建浙江三澳核电项目的缩影,他们在电缆的延伸中变成脉搏,他们见证着从无到有,他们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