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专题专栏>决战决胜改革三年行动专题>典型案例
新疆院:光伏治沙 ,让“沙戈荒”变身“蓝色海洋”

“三北”地区(内蒙古、甘肃、新疆)荒漠化问题一直是困扰三地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沙化土地面积位于全国之首,中国能建深入践行“30·60”战略目标,加快“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开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新疆院积极响应集团战略部署,针对新疆荒漠化问题,坚持荒漠化防治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促进光伏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实现荒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协同推进。

深化“两个嵌入” 统筹光伏与生态治理发展

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原本就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不堪重负。

中国能建新疆院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对荒漠化防治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重大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要求,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优势,探寻具有新疆特色的光伏新能源与荒漠化治理融合发展的业态发展路径,加快实践“治沙嵌入光伏、光伏嵌入沙漠锁边带”的“两个嵌入”治理思路,实现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协同推进。

围绕新疆十大沙漠分布,新疆院聚焦“光、沙、尘”的源区和路径区,对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子项目清单中的核心攻坚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治理区”46个县市及兵团60个团场、协同推进区“准噶尔盆地周边沙化土地治理区”41个县市进行了调研。

结合调研结果,新疆院建立一套时令湖、蓄水池、排碱渠联合供应生态水的智能化滴灌模式,选择抗碱耐旱乔灌草及新型沙障,实现物理治沙、植物治沙、化学治沙“三位一化”的光伏治沙模式。

新疆院打造的“三位一化”光伏治沙模式,不仅有效防风固沙、遏制荒漠化蔓延,而且通过光伏发电转化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强化科技创新 突破技术融合瓶颈

针对沙戈荒地区特殊环境,新疆院依托新能源规划与设计优势,开展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融合技术研究。

打造沙戈荒地区光伏电站标准。2023年底,新疆院成立“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中心”。中心主持或参与了兵团重大科技项目《沙戈荒光伏电站+生态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等多项课题,形成沙戈荒地区光伏电站建设立地类型和适应性选址指标体系、光伏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典型光伏电站生态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成果。

建立光伏治沙评价指标体系。新疆院对环塔锁边带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地沙化程度、资源环境的普查,掌握第一手基础数据,建立了符合新疆区域特点的光伏治沙项目立地区划原则,确立了“光伏+工程治沙、光伏+工程治沙+植物治沙、草光互补+治沙、农光互补+治沙、光伏+发电取水治沙+沙产业、光伏泵水复合治沙、光伏+种养结合循环设施农业+荒漠化治理一体化、梯田治沙”8种治沙模式;建立较为完整的光伏治沙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华能第二师33团、34团300MW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治沙实施方案》等7个项目的方案编制,申报了《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柯坪县光伏+防沙治沙一体化示范项目(50万千瓦)》等11个光伏治沙项目。

树立光伏治沙品牌形象 。2024年9月,为落实自治区“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新疆院组织“环塔治沙”工作专班,集中优势资源研究治沙路径和实施方案,确保环塔阻击战总体方案的实施,打造新疆院光伏治沙品牌形象。

抓实示范项目落地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2024年10月,新疆院承担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的设计工作。

项目地处和田地区洛浦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场区沙丘连绵起伏,高差2-8米不等,工程规划建设交流侧装机容量500兆瓦,光伏区总规划用地面积1356.414公顷。

结合项目特点,新疆院积极创新治沙新模式,使用地表微喷灌溉方式作为灌溉方案,种植紫花苜蓿;为减少植株苗期受风害的影响,沿灌溉区外围,在指针喷枪外边界按草方格技术规范建立5米宽草方格,并在主风向设置高立式沙障。

实施后,区域沙尘天气显著减少,沙丘趋于稳定,生态效益显著;光伏发电稳定运行带来经济收益,治沙措施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通过“光伏治沙”实践,新疆院破解了荒漠化治理与能源开发的矛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创新思路。未来,新疆院将持续深入拓宽“光伏+”应用领域, 推进光伏治沙高质量发展,以绿色治沙带动经济致富,为推进我国沙戈荒光伏大基地建设,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能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