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青春在 “一带一路” 沿线绽放

  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热浪裹挟着漫天尘土扑面而来。距离阿比让市区数百公里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不息,施工人员穿梭在作业区域紧锣密鼓推进建设,一座承载绿色发展愿景的生物质电站正稳步崛起。这里是科特迪瓦必欧雅46兆瓦生物质电站项目现场,也是青年设计管理工程师陈骏腾走出校园后,以责任为笔、以实干为墨,开启职业征程的首个海外“战场”。自2024年11月作为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派驻人员抵达后,他始终怀揣对海外工程的热忱与对设计管理职责的敬畏,把“守好设计关口、护航项目推进”的信念刻在每一项工作里。

  跨越山海:初抵西非的“加速适应”,藏着对责任的较真

  初到科特迪瓦项目部,陌生的法语环境、40℃+的持续高温、比预期更紧张的工期、多专业交叉的复杂技术场景,连同跨文化协作的壁垒,一起压向这位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同事曾打趣:“在西非干活,得先把‘舒适区’打碎——适应的不只是气候,更是连轴转的高强度节奏。”这话陈骏腾记在心里,却没把“适应”当成“缓冲期”:他深知设计是项目推进的“前置关口”,哪怕多耽误一天,都可能影响后续施工,“不能让设计拖了项目的后腿”成了他的第一准则。

  为快速摸清项目底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在图纸和合同里——逐页研读近百份项目图纸,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关键技术参数;逐条拆解技术规范,把“设计要求”和“施工落地”的衔接点记满笔记本;逐款梳理EPC合同,明确设计管理的责任边界与风险点。白天,他攥着图纸扎进施工现场,从地基浇筑到设备安装,跟着师傅和项目部前辈逐处核对,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就追着问,哪怕是午休时间,也会拉着施工班组负责人聊“图纸和现场是否对得上”;晚上,他主动牵头组织设计问题盘点会,提前收集各专业反馈的疑点,列好会议议程,确保每一个堵点都能“有讨论、有结论、有跟进”。短短一个月,他不仅摸清了项目进展与痛点,更用“主动往前赶”的态度,把“设计管理”的责任扛在了肩上。

  实践淬炼:每一次“精准响应”,都是对责任的践行

  “将现场实况融入图纸设计,让设计图纸落地施工现场”——这是陈骏腾的工作信条,更是他扎根一线的行动指南。面对现场层出不穷的问题,他始终以“快响应、准对接、严把关”的姿态,把“认真负责”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栈桥基础冲突:抢在工期前“破局”

  当现场反馈“栈桥基础与氮气气瓶位置冲突”时,陈骏腾刚端起午饭,立刻放下碗筷抓起图纸、测距仪往现场跑。顶着正午的烈日,他蹲在尘土里反复测量尺寸,对照图纸标记冲突点,用手机拍摄多角度影像,连“气瓶底座高度”“基础钢筋间距”等细节都逐一记录。回到办公室后,他第一时间连线后方设计团队,把现场数据、影像资料同步到位,协助团队快速优化方案——最终,这场可能导致工期延误的“小插曲”,在他的“快速响应+精准反馈”下,快速得到解决。

  渣仓新增要求:把“业主需求”做细做实

  五月,业主突然提出渣仓的三项新增要求,涉及路灯布置、防护栏杆高度等细节。陈骏腾没有简单“转达需求”,而是带着卷尺、图纸到渣仓现场反复勘察:路灯该装在哪个位置不影响设备运输?防护栏杆高度要多少才符合安全规范?他把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在图纸上,甚至手绘简易示意图,主动找业主沟通确认,连“路灯开关的安装位置”都一起敲定。正是这份“把需求做细、把细节做透”的认真,设计团队仅用5天就完成了施工图修订,业主拿着图纸感慨:“没想到年轻工程师能考虑得这么周全!”

  燃油管道验收:在“偏差”里守住质量关

  燃油管道验收时,他发现一处施工与图纸存在偏差。为了精准定位问题,他趴在管道旁逐段比对图纸,用红笔在现场标记偏差位置,每一张附说明的照片都备注了“拍摄时间、具体位置、偏差尺寸”,连“管道接口的密封胶宽度”都仔细核对。回到办公室后,他连夜整理《偏差分析报告》,同步反馈给设计团队复核,推动修改单在24小时内下发。“燃油管道是关键设备,哪怕1厘米的偏差都可能有安全隐患,绝不能马虎。” 他说这话时,手里还攥着那张画满标记的图纸。

  8小时时差:用“错峰加班”抢效率

  科特迪瓦与国内有8小时的时差,为了不耽误沟通效率,陈骏腾利用“错峰工作法”:每天深夜,他会把当天的现场问题按“紧急程度”分类整理,附上现场照片、初步分析和建议方案,确保国内团队早上打开文件就能“直奔主题”;国内下午2点到6点是工作高效期,他会提前列好沟通清单,集中开展线上会议,把“图纸修改方向”“问题解决方案”逐一确认。为了推动一个紧急设计修改,能在凌晨1点还在开展工作,早上6点跟进国内团队的反馈——“时差不是借口,能早点解决问题,项目就能少一分风险。”

  属地审图滞后:主动“盯办”破堵点

  属地审图公司进度滞后,可能影响后续施工。陈骏腾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协同项目负责人、翻译梳理近一个月的审图沟通邮件:按“待审核”“已反馈”“需补充材料”分类归档,标注每封邮件的关键节点和审图公司的回复时限。之后,他带着翻译一次次上门沟通,把“审图滞后可能影响的工期”“需要补充的材料清单”清晰说明,甚至帮审图公司梳理审核重点。最终,审图效率提升了40%,顺利赶上项目计划。而面对以法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业主,他提前把技术讨论要点翻译成英文,配合翻译逐点解释,连“设计参数的计算依据”都耐心说明,彻底扫清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

  青年思考:在“毫米级严谨”里,读懂责任的重量

  近一年的海外历练,陈骏腾始终记得师傅魏广成的叮嘱:“设计工作必须严谨。”这句话被他写在工作笔记本的第一页,也刻进了每一次实践里。

  在破碎机盘柜重新布局时,为了确保修改后的图纸与现场完全一致,他拿着图纸、卷尺、笔蹲在地上,从盘柜边缘到墙面、从一个盘柜到另一个盘柜,每10厘米测一次数据,记在纸上后又复查三遍,把间距精确到毫米。“差1毫米,盘柜可能就装不进去,后续验收也会出问题。”他说,正是这次“毫米级测量”,让他真正懂了“严谨”不是口号——是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每一次核对的认真,每一个细节的把关。

  如今,他常说:“一线是最好的课堂,现场是成长的沃土。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只有扎根现场,才能让图纸‘鲜活’起来,才能真正担起设计管理的责任。”得闲的时候,他总会去现场转一圈,看看施工进展,记录可能出现的设计问题;遇到水电供应不稳定的日子,他会提前和施工团队沟通,调整设计对接的时间,确保工作不脱节。

  随着科特迪瓦生物质电站逐步成型,陈骏腾的职业征程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他说,这段驻场经历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他会继续带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在海外项目中锤炼本领,更希望能带动更多青年同事扎根一线,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用青年的认真与负责,交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而那座正在崛起的生物质电站,也终将见证:青春的力量,会在责任的践行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