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津”字招牌绘就合作画卷

  长河奔涌,串起文明的脉络;电流穿梭,织就合作的纽带。海河之畔初心萌发,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下简称天津电建)以“津”为印,以“合”为魂,能源建设的足迹顺河而下,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种下“天作之合”的种子。

  海河:津门火种的初心印记

  天津,这座被誉为“九河下梢”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汇、中西合璧的枢纽。1958年,天津电建首次走出国门,赴蒙古援建苏赫巴托热电厂,自此开启了其国际化征程。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天津电建已在33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累计承建国内外3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装机总量突破1000亿瓦,荣获6项鲁班奖、20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成为全球能源建设领域的佼佼者。

  “文明起源绕不开‘河’,交流互鉴离不开‘和’,合作发展撇不开‘合’。”天津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栋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密码。海河不仅孕育了天津电建“奋起、争先、严谨、实干”的企业精神,更成为其走向世界、合作共赢的见证者。

  印度河:绿色丝路的速度传奇

  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首个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电站建设现场,中国速度与效率得到了完美诠释。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22个月零8天,创造了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并摘得巴基斯坦“年度卓越环境奖”与国优金奖。而在塔尔沙漠边缘的胡布电站,天津电建再次以高标准、严要求书写了绿色能源的新篇章。42216道承压焊口无一泄漏,三维建模技术让汽轮发电机基座精度控制在0.5毫米级,每年90亿度电点亮400万家庭,占巴国用电增量18%,天津电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精度”与“绿色转型”的完美结合。

  多瑙河:蓝丝带间的和合共生

  锡尔河平原上,天津电建承建的锡尔河二期电站作为中亚最大联合循环电站,搭载世界先进J级燃机,联合循环效率突破60%,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为中亚地区能源结构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多国标准的融合挑战,技术团队开发“标准转换矩阵”,实现图纸属地化转换,通过率大幅提升。此外,天津电建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了1吉瓦光伏项目,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牧草”模式,让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濒危物种重现沙丘,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锡尔河:中亚绿洲的合作密码

  尼罗河三角洲,天津电建承建的埃及EETC工程为这片古老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122.8米高的跨河铁塔、223吨重的塔基创下非洲同类工程纪录,为3座新建电站搭建起电力动脉,让当地民众的生活品质焕然一新。“夏季铁塔温度高达60℃,沙暴与酷暑轮番侵袭,但我们依然坚持凌晨三四点奔赴工地。”项目负责人回忆道。中埃建设者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合作之花,让尼罗河畔的转型故事更加精彩纷呈。

  尼罗河:千年灌区的转型使者

  在迪拜河畔,天津电建承建的哈斯彦双燃料电站与迪拜光伏光热项目正为这座石油之城注入清洁能源的新动力。面对燃煤与天然气双燃料特性差异的难题,天津电建团队创新通过全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锅炉安装精度达到同类机组最高水平。

  而在占地相当于6000个足球场的世界最大迪拜光伏光热项目现场,天津电建焊接团队以高超的技艺完成了254400支集热管的焊接任务,焊口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99%,远超行业标准。

  海河潮涌,六河奔腾。两岸流淌的电流是“天作之合”的脉动。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津”字招牌为匙,解锁广泛国际合作密码,让和而不同的文明之光,照亮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

报道链接:http://www.tj.xinhuanet.com/20250916/bac4263cacfe4e5680fd68b835b661c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