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从吃“土灶饭”到烹“洋大餐”的六秩津彩——写在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成立60周年之际

  75年中国风光无限,60年企业长歌未央。华夏巍然如山,春秋峥嵘,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砖土为笔,勾勒大国能源的蓝图,以风光为墨,用“津典”工程为时代树碑立传,雄浑落笔,一鼓作气,参绘大国宏伟画卷。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在这场以百年计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有“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严峻紧迫,也有“风展红旗如画”的慷慨激昂;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豁然开朗,也有“又踏层峰望眼开”的使命召唤,从街头巷尾的“毛细血管”到跨越山河的“大动脉”,天津电建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竭的强大动能。

  “等饭吃”时勇作为

  重工业为主发展战略推动下的中国电力工业发展阶段(1949—1978年)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电力工业必须先行,因而早在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在当时的燃料报告中批示:“煤、电、石油工业是国家工业化发展先行工业。”

  1964年5月4日,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成立,自此踏入了电力建设国家队之列,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转战华北,完成能源电力建设重任,勇抗社会责任,参与到国家能源建设中,出色完成华北地区一批批新、扩建工程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水沟会战展风采

  1958年,天津计划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厂址就选在“卫星工业区”——军粮城镇,天津电建听党号召、紧跟党走,勇担使命,坚强履约。

  因技术落后、器械短缺,工期紧张,两千名职工全部参与到一号机组循环水管挖土方工作中。

  当时,25岁的女职工谭军当时被任命为二排政治指导员,负责宣传报道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抢土方进度,她和男同志一样将两筐土摞在一起抬。常常是白天干一天,晚饭后接着挑灯夜战。

  一天夜里,她睡得正香,被身边的伙伴儿推醒。只见身子底下尿湿了一大片的褥子,她的脸腾地红了。同伴点着她的脑门说:傻样!看你累蒙古国,还愣着干嘛简化?责怪中流露出心疼,随后又用毛毯遮盖住尿渍,几分钟后便发出鼾声,她因白天劳累,也很快坠入梦乡……

  电建铁军就这样靠肩抬人抗,仅30多天,在盐碱滩上挖成了一条百米长的循环水沟,累计挖土5万立方米,如期完成工程重要节点,这就是闻名电力行业的“水沟会战”。

  1968年9月29日军电一期全面投产,向共和国19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1971年5月,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军粮城电厂成为华北地区主力发电厂之一。


军电一期循环水沟挖掘会战

  海河抗洪显担当

  1963年8月1日至10日海河流域发生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暴雨洪水。

  “六三年,八月十四这一晚,天气恶化变了脸,狂风暴雨绞成团,天连水,水连天,九级大风把堤掀,卷起浪头象座山,澎起水花接上天……”这是天津快板书《抗洪凯歌》的片段。天津军粮城电厂工程、唐山电厂工程、下花园电厂工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停工影响,电力保供成为重中之重。

  在灾害面前,天津电建员工积极响应号召,夜以继日,轮番战斗十几天,筑堤增高3米至5米,从几十米、几百米以外地方推、拉、背土方袋子。4个小时一班,轮流作业,没有任何机械可取代,劳动强度极大。大家日夜浸泡在泥巴里奋不顾身,争分夺秒地拼搏战斗,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洪抢险,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度。

  1969年12月,我们承建的“山散洞”项目——河北承德红峰战备电厂和蓟县红星战备工程完工。

  1973年,天津杨柳青电厂3号锅炉安装了全国第一个直流锅炉。

  1973年,全国首家、仅用8个月时间自行设计并计算出1400张图纸,制造了最大起重量80吨的下旋式塔式吊车。

  1976年,北京东方红炼油厂自备电厂投运。

  砖土如笔,标注时代。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天津电建“建筑国家队”以京津冀为注脚,传承红色基因,拼搏为魂、敢为人先,和时代同频共振,满怀家国天下,与大国崛起之路相互印证。

  “找饭吃”时有绝招

  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国电力发展(19791999年)

  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5712千瓦),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度。

  据职工张青年回忆,“那时候电力实在紧张,缺电到什么程度呢?经常拉闸限电,我们常说的是‘1234567’,也就是供电分级,特别重要的用户才保7天电。工厂生产用电是‘停三开四、停二开五’。还有‘56789’,大家得在5点、6点……9点错峰上班,真是缺电缺得没办法。”

  公司也面临着“任务不饱和、干部职工吃不饱饭”的艰难困境,许多职工仍然住大草棚、搭敞篷车、吃糙窝头。当时流行一首打油诗:“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天津电建的”“有女不嫁建筑郎,家无余粮更无房”……

  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公司不断转变观念,自我加压、创新模式、挑战极限。

  业务纵向一体化。电建铁军义无反顾地走出华北,承接全国各区域施工项目,1997年9月,公司承接云南曲靖两台200兆瓦机组调试项目,成为走出华北的标志性工程。在搞好华北和天津建设的同时,承担自身基建工程,面向社会承揽工业和民用建筑,既补充了施工任务不足,也为市场参与社会竞争积累了有益的经验。1984年,公司开始实行“百元产值含量包干制”,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8年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并连续五年总产值超亿元。1993年度,天津电建共装机90台,总容量500.315万千瓦,机组安装总容量居全国之首。

  产业横向多元化。公司兴办养鸡场、养猪场等,每年提供鸡蛋10万斤、猪100多头、鱼6万斤,大大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增加三产,开办服装厂加工劳保用品,汽车修理厂承揽机修业务,开发经营“旅游+餐厅+招待所”专线,日用百货经营部、赤峰商店和舞厅面向社会开放,不仅解决了就业和生存问题,还奠定了“缔造精品、用心服务”的企业文化底蕴。

  首创中频弯管机领跑行业

  1976年,天津电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液压推弯式中频弯管机床设备,并参与制定了中频弯管工艺规范,解决了1974年我国第一台325兆瓦大型火电机组安装时遇到的“大直径厚壁耐热合金钢管的弯制”难题。

  该项研发工作由原公司修配厂许其亨、赵家桐二人提议,与河北蒙古国、华北电力学院成立三结合设计小组,于1975年2月份开始连续奋战48天,完成施工设计。1975年5月20日,一台共同协作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大功率、中频弯管机终于诞生。

  ZW-813中频弯管机的问世,大容量机组配套弯管成为可能,使过去的七、八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提高工效4倍,减轻了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它同我国长期沿用的地炉弯管有质的区别,无论外观和内在质量,两者都无法比拟。

  据1985年至1988年不完全统计,中频弯管机曾为全国十四个省市十七个电建单位十九个电厂的45台大型机组进行管路弯制。

  1978年3月,在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可控硅中频液压弯管机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2年5月11日至16日,国家对中频弯管进行技术鉴定,肯定了中频弯管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并草拟了中频弯管工艺标准。


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可控硅中频液压弯管机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决胜秦皇岛热电扬名立万

  1993年,为扭转北京严重缺电的局面,遵照时任总理李鹏同志的指示,华北电管局党组提出“9511工程”总体规划。

  1991年1月6日,《天津日报》报道公司承建的秦皇岛热电厂正式开工,“9511”攻坚战——“秦皇岛之役”正式打响。

  该项目烟囱有143米高,而且是三管集束烟囱,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通常情况下,修建这么高的烟囱应该搭个与烟囱同高的脚手架,但是这样工期就会较长,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秦皇岛建筑工程处主任季明修心里非常着急,熬了几个通宵,想到了不搭脚手架,而是采用液压泵逐次提升的办法施工,同时处理好管道的材质和长短问题降低施工难度。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效果很好,最多的时候1天能修3米,最少的时候也能干上2米7,看着烟囱一天天变高,大家的干劲也特别足,“这种方法比上脚手架的方式,工期提高了3至5倍。”

  季明修还带领全班80名同志,编制了《创窗口工程达标措施细则》,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以比同类工程少三分之一的人力提前两个月工期的速度,出色地完成了机组安装任务,创造了“质量优、速度快、投资省、环境美”的京津唐电网“窗口工程”,华北局副局长李昌富在部分省局质监站会议上说:“整机移交生产做得好,要以秦电工程为标准。”

  1号机组提前209天发电,2号机组提前半年投产,3号机组1995年并网投产,4号机组(30万千瓦)1996年并网投产,并被当时的电力部命名为“达标投产机组”,列当时全国9台达标投产机组之首。

  4台机组的顺利投运,大大缓解了京津唐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助力“9511工程”一期目标如期实现,也为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打了一个基建翻身仗,声名远扬全国。

  1994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天津电建题词,“装机五百万再作新贡献”。

  1980年10月公司承接唐山陡河电厂三、四期工程,三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实现了天津电建国优奖的突破。

  1989年,天津大港电厂3号机组首次安装闪蒸海水淡化装置。

  1996年,天津杨柳青电厂5号锅炉首次应用1025吨/时液态排渣炉技术。

  风雨三十载,装机500万。一项项工程构筑了公司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一块块重要里程碑。公司用一颗颗璀璨的电力明珠,表达绿叶对根的情谊,靠着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为祖国电力建设事业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令人回味,令人鼓舞。

  “造饭吃”时创佳绩

  新世纪中国电力跨越式发展(2000年至今)

  在强劲的电力需求刺激下,21世纪以来,中国电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3.19亿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29.2亿千瓦。

  公司承建的浙江大唐乌沙山电厂3号机组成为大唐国际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的标志。

  公司承建的浙江国华宁海电厂2号机组成为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突破5亿千瓦的标志。

  公司参建的岭澳核电二期1号机组成为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突破9亿千瓦的标志。

  到2011年,天津电建累计装机2000余万千瓦,装机总容量突破2500万千瓦。

  2000年,公司大力推行以项目法施工模式管理项目,逐步从经营方式由计划任务型向履约服务型再向投建营一体化国际型的转变,实现了从“找饭吃”到“造饭吃”的突破。

  蓝巢文化“悟道”

  “世上没有救世主,成就事业只有靠我们自己”,“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天助自助者,自强会更强”,这些坚定的信仰,深深镌刻在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支撑天津电建渡过难关、走向光明的精神动力。

  1997年5月,面对着电力建设市场萎缩和公司内部深层次改革的双重压力,天津电建经理、党委副书记陈茂生接过了“帅印”。

  站在企业生存哲学的高度,陈茂生开始对企业存在价值和求生手段进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改革。他说,“了解从诚信开始,合作从精品起步,发展从共赢结果”“企业的‘企’字,‘人’在上,‘止’在下。如果去掉‘人’,则变成了‘止业’,意味着事业到头了。”

  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哑铃型市场营销、“蓝巢”品牌推广等战略举措,在陈茂生的全力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现代且专业的运作,天津电建在竞争激烈的竞标中,先后中标华能井冈山电厂附属工程、内蒙古大唐托克托电厂1、4号机组、广东国华合山电厂2号机组、天津电力科研中心高层、天津电力公司公用电综合楼等18个项目。

  在电力施工企业一度任务不足的形势下,这样的局面既令同行羡慕,更令天津电建的职工信心倍增,“有能力、可信赖”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2002年,公司所属蓝巢检修公司、蓝巢吊装公司、蓝巢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相继成立,进入业务实际开展阶段。

  2004年,《蓝巢人哲学》正式发布,蜜蜂文化节、蓝巢文化十年巡礼、蓝巢故事会等活动连年开展,年度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更名为“蜜蜂”奖。

  “让那火焰升腾汽轮飞转,蓝巢把光明奉献给人间,我们敞开世界的胸怀,我们用精品回答考验……”陈茂生作词的《蓝巢人》之歌依然回荡在耳边,文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维度的飞跃。如今,在内蒙古托克托项目生活区仍然有这样一块“蓝巢人哲学”碑,当时,托克托运维项目经理张广良说,“这是当年基建时期留下的,它见证了我们成长、发展与壮大的历程,也见证了在此默默耕耘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几十年来蓝巢人的精神与故事。

蓝巢人之歌陈茂生作词

  企业发展焕新

  进入新时代,天津电建与中国能建战略同向同行,在实现“再造一个新天津电建”目标的征程上,奏响“向管理要效益”的最强音。

  2011年,中国能建成立。此后,面对国内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水电和建筑市场重塑,中国能建率先来了“一场思想大解放”,提出《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践行“一创三转”理念,打造“四新”能建平台,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同年9月,天津电建成为中国能建全资子公司。天津电建紧跟集团战略目标,印发《行动纲要》和“135”战略,开展适应性组织建设,以解放思想带动机制变迁,持续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汇聚强大合力,促进企业取得巨大成就。

  面对市场竞争,“新”成为中国能建天津电建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关键词。新商业模式的突破也成为“2025年再造一个新天津电建”全新注脚。

  蓄“新”力。公司签约首例牵头投资建设、重庆开州百亿级大体量绿色新城镇项目,非电项目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首次“落子”海上光伏领域,依托田湾海上光伏项目开展设计优化,研究储备核心竞争优势。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再登央媒,“源网荷储”一体化首开新河,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科技“样板间”。小额参股内蒙古京能双欣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工程,通过投资撬动获取了该工程的EPC总承包,实现商业模式再突破。公司首个自持的投建营一体化工程——河北尚义牧光互补项目今年仲夏稳定输出“绿电”,变成发展“造饭吃”的“聚宝盆”。

  聚“新”势。天津电建召开供应链大会,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生产保障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发展支撑能力,主产业链条逐渐成型,“供应链”蜕变“共赢链”。产教融合体获天津市教委核准,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养库相继建立,推进人才能建工程;技能人才评价基地、博士后创新基地、技能竞赛工作组陆续推进,落地人才高地建设……

  谋“新”智。内蒙古韭菜庄风电项目运用“智慧运维一张图”,项目仅用6天时间打通81条、总长度1130.9公里的运输安装线路;BIM+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土方辅助核算,创效近100万元;浙江三澳项目利用BIM平台管理模块,实现预制管道数字验收;山东省市中区项目技术优化,创效36.8万元,节省工期18天。

  寻“新”机。在内蒙古“风光火储氢煤”新能源打捆大基地搭载加氢站,利用风、光、火剩余电量制造绿氢,实现日常重卡加氢运输;利用褐煤提水新技术实现机组发电“零取水”,为当地创效“绿经济”。在甘肃庆阳,风光项目将全面打造世界首个由单一主体规划建设的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建成世界上最大风光同场项目,助力“东数西算”建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在山东郓城,世界首台630℃国家电力示范项目,建成后对于传统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旧动能切换、新发展格局显现,天津电建从施工总承包模式,转型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建设总承包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打通投建营整条产业链,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向新求变,蓄能未来,以高质量发展“成色”扮靓中国能源发展“底色”。

  “一带一路”擦亮中国名片

  1965年,天津电建人响应号召、走出国门,派往蒙古国职工83人援建宗哈拉电厂,到1978年底,共承接蒙古、越南、马里、苏丹、阿拉伯也门、柬埔寨、几内亚、赤道几内亚、阿尔巴尼亚等9个国家的发电、输变电、配电及附属工程等34个援建项目,这也为天津电建六十年后远洋起航埋下了伏笔。

  2013年9月,一条承载文明和历史记忆的大动脉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翻开崭新一页。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天津电建,走遍世界山川河流,与33个国家共绘发展巨著、共建美好世界,在历史长卷中,标记新的能源坐标。

  “四新”能建标记丝路。巴尔干地区首个大型生物质能电站项目,开创中塞能源领域合作又一典范;塞尔维亚丘卡卢·佩吉铜金矿项目投运,助力塞尔维亚成为欧洲第二大产铜国;中非最大民生工程萨卡伊光伏大大缓解了中非电力紧缺难题;埃及EETC500千伏电网线路工程,刷新了埃及尼罗河跨越输电铁塔最高、跨距最长的纪录;马尔代夫电网工程结束了该国没有高压电网的历史。

  中国速度标记丝路。天津电建仅17个月投运亚洲首台9H级燃机——巴基斯坦必凯电站;仅31天完成项目机组性能试验,亚洲最大9H级燃机工程百路凯电站开创了世界9HA型燃机最短安装工期新纪录。

  中国温度标记丝路。抗震救灾、供电保电,助力土耳其大震期间正常用电。抗洪救灾、捐资捐物,波黑坦纳瑞项目部协助当地居民进行灾后自救工作。

  中国精度标记丝路。迪拜光伏光热电站,这个全球装机容量最大光伏光热项目,天津电建要在沙漠腹地高温缺水、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下,植入超4万支桩基,焊接约3万吨管道,将厚度仅有2.3毫米,管间隔断20毫米的254400支集热管一次焊接成功,完成“刀尖上跳舞、针尖上绣花”的壮举。

  日新月异、宏图大展。天津电建远航世界,在远隔重洋的文明国家深耕、成长,在历史的长廊中书写出丝路熔铸古今的恢弘篇章。

  流年驰隙,山川新颜,六秩奋斗只是序章。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中国能建天津电建将推动“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落地,深化改革强动力,持续创新挖潜力,互利共赢出活力,向新求变谋未来,以赋能美丽中国、共建美好世界的担当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