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着墨流水潺潺 书写幸福欢歌

  日月复开元,天地万象新。

  “来水了,来水了,水渠终于建好了。”“有水了,今年的瓜果蔬菜收成有盼头了。”看着一渠潺潺清水奔涌而来,三亚市海棠区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1月3日,蓄势已久的一股清水自三亚赤田水库夺闸而出,顺着1.8米宽的“U”型槽,以2.7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自西北向东南奔去,激荡沿线乡镇1.51万亩灌区农田的蓬勃生机。眼下,这座由中国能建广西工程局承建的三亚赤田水库灌溉渡槽工程(0+984~2+170标段)已顺利完成充水试验,正式通水。

  登上渡槽左侧的一处高坡,极目远眺,只见数米高的渡槽,犹如一道横亘在大地上的“巨龙”,脚下一幅水润良田兆丰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负责人钟日的思绪回到2021年6月25日,那是三亚赤田水库灌溉渡槽工程开始施工的日子。


  “车子还未驶入村子,我们远远地就看到道路上方一排老旧的渡槽,槽身及排架已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老化剥落的现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钟日历历在目,“地处低纬度的三亚因日照时间长、终年气温高,降雨变率大、蒸发量大和干湿季分明,导致部分地区供水不足,再加上这座始建于1991年,已运行30年的赤田水库渡槽渗漏严重,当地农户看得到水,却引不进田。”

  为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靶向施策,拆除原三亚赤田水库渡槽,在原址上新建一座全长1.186公里,共93节槽身,渡槽排架间距10米,总跨935米的渡槽,构建“丰枯互济、调配自如”的原水供水体系。

  作为三亚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民生工程,三亚东部供水工程推进水系的重要一环,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创新是突破工程“拦路虎”、啃下“硬骨头”的必然选择。

  三亚赤田水库渡槽工程结构复杂,跨度大,途经区域紧邻居民住宅区,跨越多处村镇公路,并且均为淤泥质砂软基,槽墩埋基施工难度大,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浇筑外膜易变形。此外,预制吊装现场上方各电压等级电力线数量繁多,工程整体施工风险高、难度大。

  “头雁效应”寻标破题,“重拳出击”提质增效,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科学分解任务,以青年技术骨干为中心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以“资源配置、工法优化、工序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换填法”,采取清除路基范围内软土,再用稳定性好的土、石回填夯实的方式,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渡槽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远方,惊涛拍岸,声声如雷;近处,机械轰隆,战鼓催征。“五一”期间,不时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洒下,工地满是泥泞,却丝毫不减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干劲。只见,数十台挖掘机、渣土车、推土机在工地来回穿梭忙碌进行土方工程作业,各个作业面同步进行捆绑钢筋、电弧焊接、钉制模板等工序,引擎声轰鸣,汇成了一曲“加油干”的大合奏。

  “工期紧张,我们假期不回家,上足人员机械,采取基础、排架、槽身平行流水式作业,虽然辛苦,但能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还是很值得的。”五一假期第一天,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总工程师蒙永武一大早便来到工地,率领团队加紧对1号渡槽251米加固段施工,“作为整个三亚赤田水库关键线路及绝对难点,槽墩浇筑对整个工程通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容不得半点马虎。”

  说话间,只听一声指令的下达,4辆输送泵车“长臂”挥舞,陆续将混凝土运输进管道……为防止一库清水在调运过程中渗入地下流失,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创新采用“边墙底板一次浇筑成型”技术,通过改进模板,化原有的两次浇筑为一体成型,减少渡槽裂缝、漏水情况发生,极大降低了渡槽后期养护成本。

  合着10月轻柔的海风,三亚市赤田水库灌溉渡槽改造工程“拔节长”,1+540排架已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整体渡槽混凝土预制施工总进度已累计完成64%,俨然吹响了决战槽身整体吊装的冲锋号角。

  渡槽的主桁梁、水槽底板、壁板等大小杆件共计1500多件,分三批次进行安装,其中主桁梁构件94个,最大重量达30吨。桁架整体结构刚度大、杆件之间空间位置关系复杂,成为施工中的又一道“拦路虎”。

  谋定而动,在逆势中突围,在突破中前行。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多次组织专家,开展方案研讨论证,综合应用多节段预制混凝土槽身整体制造施工工艺、预制混凝土整体吊装、定型模板组合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控制浇筑质量和安装精度。


  “正式安装前,我们要对各项数据展开精确测量分析和监测,确定好杆件最终的配切量,安装过程中对杆件进行精调定位,避免渡槽线形受影响。”在高2.1米、宽1.8米的槽身内,三亚赤田水库项目部安质环管理员潘冠臣认真检查着每一处结构细节,“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渠,确保槽身对接尺寸匹配,才能引来‘幸福水’,灌溉‘致富田’。”

  上方的蓝天高远且深邃,下方的农田密集且灿烂,一跨跨混凝土槽身在80吨重的汽车吊协同作业下平稳升高,整体水平移动到设计位置,似巨弓满拽,又似长虹横贯,开启潺潺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条条渠道通向田间地头的新纪年。

  旭日始旦,一架飞渠雄跨其间,如巨笔挥椽,为昔日“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又着墨一泓碧水,书写长驱不息、一往无前的幸福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