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铸造雪域高原绿色砂石“粮仓”

  五月芳菲,川西高原春意盎然,阳光明媚,气温在10度上下徘徊,微风带着青草芬芳的气息迎面扑来,温柔而惬意。5月27日,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四川甘孜州重点项目卡禾尼乡砂石系统场内人头攒动,业主、监理以及来自沿线同行业的20余家央企、国企及地方施工单位的近110名成员组成庞大的观摩团,现场打卡禾尼乡砂石加工场,学习交流建设运行经验,俨然成为了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心准备 样板工程赢得赞誉

  “禾尼乡砂石系统作为项目沿线标准化样板示范工程之一,这次观摩会是进一步提升葛洲坝砂石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利机会,我们必须把握住。”项目经理史瑞杰说。为了确保观摩万无一失,他每天都要带领管理人员扎进场区开展消残补缺工作,一遍遍地梳理系统清场、绿化、亮化任务,现场安排布置标识标牌等工作。

  对于期待已久的观摩会,项目部砂石系统现场负责人王雪飞也下足了功夫。这次活动,他负责向观摩人员全面讲解整个砂石加工系统的工艺流程及亮点,为了不耽误白天现场生产,他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反复推敲修定观摩现场介绍文稿,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讲解、介绍各项工艺。

  5月27日上午10点,观摩会在一片掌声中隆重开始。从听取项目介绍,观看宣传视频,到进入破碎车间、筛分车间、选粉车间现场零距离感受骨料生产,再到中控室了解可视化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生产全过程,最后到成品料仓参观砂石骨料成品,观摩过程中的每一次互动提问,讲解人员都一一详细解答。作为砂石系统标准化样板示范工程,地处海拔高、施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建设速度快……一座座标准化车间的拔地而起,一条条巨大皮带的串通连接,一项项创新工艺的引进运用,让现场观摩人员备感振奋、赞不绝口。

  “观摩会顺利举办的背后,是葛洲坝路桥人缺氧不缺精神的真实体现。”项目经理史瑞杰感慨万分,看着眼前交错盘桓的钢铁巨物,他回忆起了系统建设之初的难忘场景。


  踏实苦干砂石铁军再展雄风

  2021年末,项目第一批管理团队临危受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火速从云贵高原、齐鲁大地、南海之滨集结到雪域高城——四川理塘,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相会”,但一进场大家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新进场员工几乎都未曾经历过高原施工环境,面对着稀薄的空气加之零下20多度的气温,普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无法入眠。隆冬腊月,正值川西高原地区凛冽的寒冬,318国道是唯一一条运送物资与补给的“生命线”,也经常因大雪而中断,断电、断水、断粮成为了常态,砂石系统的前期建设工作也时常因此陷入多重困局。

  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并未因眼前的困难而懈怠于工作,他们克服着身体的极限,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高原冬天的冷,夹带着物理和魔法的双重攻击,着实让我遭不住,但在紧张的工期下,为了保障“3.20”投产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必须时刻紧盯现场。”负责砂石系统现场施工的余路笑着说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浇筑完的混凝土都被捂上了厚厚的棉被,盖上了电热毯,而现场管理人员却仍然在零下20度的寒风中坚守。

  时间回到3个月前,这里还只是哈塞拉雪山脚、理塘河畔一片荒芜的草场,如今成为了沿线最热闹的“集市”,项目各工区和外部施工单位过来拉骨料的重载运输车把进场的便道堵得水泄不通,一车车“物美价廉”的骨料被源源不断运出用于项目建设。在高寒、多雪、大风的条件下,有效施工时间不足三分之一,但这支年轻有为、勇于挑战的砂石铁军,硬是将荒凉的山头变成了高原绿色“粮仓”。


  创新赋能 精益求精铸造品质

  “砂石系统必须加强执行力度,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可控。”项目负责人在月度生产例会上强调。“3.20”系统顺利投产,项目进入运行期正式供料后,保障砂石骨料质量优良成为了项目部的首要目标。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禾尼乡砂石场引进了国际先进的DCS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以保障矿山智能调度系统、设备智慧运行管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实现砂石骨料生产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葛洲坝路桥公司三峡分公司总工程师张军介绍。

  在骨料用量审报、生产、运输、销售计量等环节,中央控制室的“一键式”控制,生产车间的“无人化”操作,从源头上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通过先进的算法及大数据,系统能对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振动、温度、电流等实时监控,动态分析、实时调整破碎机进料量和出料口径,使系统生产达到骨料成品率高、能耗低、破碎后物料呈立方体颗粒等优点。系统还兼具在线质量检测的功能,通过输入砂石骨料的粒径级配参数,能够对生产过程中骨料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当监测的参数超标时触发报警提示,实现动态化管理生产。配带的仓储管理系统,能动态显示毛料加工量、成品料库存、出库量,实现最优调度和智能销售,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绿色打底 雪域高原青山依旧

  被誉为“天空之城”的理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项目部以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为重点,坚持全过程、全方位保障当地一草一木及河流生态,打造“绿色”项目。

  绿色开采。遵循“剥离先行”的原则,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开采,料场爆破孔采用带吸尘装置的钻机钻孔,通过多排孔微差爆破,以减小因爆破产生的粉尘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绿色加工。传统的湿法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对骨料进行清洗,既浪费水资源,还要将废水固液分离,成本高且不环保。项目部采用干法密封生产工艺,骨料中的泥粉可以通过选粉机去除,不需要水洗,不产生需要排放的污水,这样就解决了其他传统工艺出现的需要水洗,导致产生废水的问题,从而实现了清洁生产和零排放。针对干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粉尘外溢,通过生产车间百分百封闭,并在破碎、筛分、运输等容环节布置吸尘、收尘设备,以及在主要粉尘产生点、物料跌落点等加装喷淋雾化降尘系统,实现智能降尘降噪。

  绿色驻地。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项目部对场内绿化同步进行完善,减少硬化,采用原生草皮+本土树种的绿化方式,最大限度融入原始地形地貌,还原原始环境,在原址绘制出一幅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的美丽画卷。

  滔滔的理塘河水,浪花飞舞,一路欢歌前行,传颂着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保护生态的一个美丽传说……未来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敢为人先、永不止步”的路桥人精神,用敬业奉献和专业创新奋力拼搏,使“山高不再不可攀、路遥不是不可及”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