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1年深秋,金沙江右岸上一处不起眼的山麓,云漫之下牦牛正慵懒的享受着阳光和牧草。五千里外,随着飞机的一声轰鸣,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华东院岩土勘测工程分公司勘测队一行奔赴祖国西部。

  刚下飞机,队员们就换上了羽绒服,马不停蹄地奔赴目的地。在那里,西藏侧换流站正在雪域高山上静静的等待着来自烟雨江南的客人们。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外送通道,是世界首条大容量水光互补的纯清洁能源跨区域特高压直流通道,是“西电东送”的主动脉,它将把涛江水的豪迈送往荆楚大地。

  这里与上海高差3000米,日落也晚了两个小时。“当看到窗外的青山渐渐画上雪线,山顶五彩的经幡在狂风中教化信仰,我们知道目的地快要到了。”勘测队成员有些激动地说。走出机舱的一瞬,清凉的空气扑向面颊,身体被唤醒从未有过的激动,本能的意识到这是从未体验过的清新空气,但随即便感受到这清新里氧气的不足,即便卖力的呼吸也难免头晕、胸闷。好在后面几个小时的车程有氧气瓶可以贪婪的享用,加之奔波的疲惫早已顾不及缺氧的不适了。崎岖婉转的山路使人昏昏欲睡,朦胧睡眼被路边的景致时不时惊艳。


  金上特高压送端换流站(西藏侧)工程地处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竹巴龙乡,备选站址海拔约三千五百米。站在站址四望,远处格雪山素净庄严,后侧峭壁怪石嶙峋,两侧深沟红叶尽染,八百米山脚下传来金沙江欢腾的歌声。站址内几间藏寨简洁古朴,挂着鼻涕的小孩总是喜欢坐在露台上好奇地看着忙碌的勘测队员们,站址边缘一尊白塔守护着百年村落,天气好时,总有带着头饰的女人和穿着藏袍的男人围着白塔捻珠诵经。

  常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勘测队员们心中清楚,如画的风景往往源自复杂自然作用的缔造。本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所在区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影响,构造作用强烈,断裂密集,强震频发,且站址邻近巨型古滑坡,站址范围内多见崩塌等地质灾害,拟建高填方边坡也可能威胁场地局部稳定性。为应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华东院勘测队除采取常规勘察手段外,联合了多家权威机构,通过高密度电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先进技术,力求将本工程地质条件查全、查清、不留隐患。


  初次涉足川藏高原山区,勘测团队除面对上述技术压力,还需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诸多阻力。进入冬季,氧气进一步稀薄,高原反应不同程度的困扰着现场人员,头痛、心跳加速、腿脚乏力,东部山区练就的“飞檐走壁”,在这里却常常“望坡兴叹”。去现场二十公里国道躲暗冰、慎积雪,防滑铁链捆车轮,十五公里山路爬陡坡、转急弯,无奈坎坷胎常爆。几十里路转山转水,转晕了肠胃,风雪后在乍现的暖阳里捧着尚有余温的干粮感受上天的厚爱。

  11月上旬,新一轮疫情为寒冬里的工作雪上加霜,站址所在村寨一度进入全封闭状态,山里作业人员面临物资断供,而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无法上山工作。为保证勘察进度和作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勘测队与县防疫指挥部和当地政府多次深入沟通,制定了完善的项目防疫管理办法,逐项得到防疫指挥部门的充分认可后,本工程勘察工作得以陆续恢复。长期以来严格的两日一次核酸检测,项目组成了医护人员的熟客,也取得了政府和村民的充分信任。


  华东院岩土勘测工程分公司首次进军西藏高原实地作业,现场勘测队经过为期1个月的艰苦工作,克服恶劣、复杂的外部条件,于11月25日完成可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和地灾、地震、稳定性评估等外业工作,历经高原、藏区、疫情等多方面的考验,积累了该地区勘测经验,提升了勘测技术水平,锻炼了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外部条件的能力,为本工程后续阶段和承接类似地区工程打下基础。

  华东院依托本工程的建设,向西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藏区随处可见的一句标语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金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恰似一条衣袖,跨过祖国锦绣山河、广袤疆域,牵起东西部各民族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而华东院亦将在这紧密的拥抱中感受真情、贡献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