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在侨乡里种下太阳

  海宴镇新的一天,被点亮了。

  年末的阳光从莽苍苍的青山尖上转过来,敲碎了冷脆的空气,唤醒了早起的白鹭,一路铺到浩渺的滩涂上,一半是沉静的海水,一半是悦动的电流。

  12月28日,总投资约22亿元的广东台山海宴镇500兆瓦渔业光伏发电项目首期工程成功并网。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首期工程200兆瓦,由广州恒运集团与中国能建广东院共同投资建设。项目对浅海滩涂空间进行复合利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为大湾区再添绿色发展新动能。


水下繁盛 水上生光


  “渔光互补”,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

  太阳能发电绿色无污染,合理布置光伏板的覆盖面积,还可以充分发挥其遮阳效果,抑制藻类繁殖,改善水质状况,降低水面温度,为鱼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实现渔电双双丰收,可谓相得益彰。

  海宴镇位于广东台山西南部的青山环抱中,拥有45公里长的海岸线,可开发的浅海滩涂面积达10万亩。与此同时,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2006小时,每平方米太阳辐照度达5119兆焦耳,按照《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国家标准,属于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地区”。

  这样的沿海滩涂,静可仰山,动可观潮,既是生蚝、对虾、青蟹等特色水产繁殖的福地,也是建设光伏电站的良选。加上台山地区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优越,海宴蜿蜒的浅海滩涂便成为了建设渔业光伏电站的绝佳场所。

  “更重要的是,当地镇政府和居民对绿色用电、绿色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意识和决心。”初到海宴开展调研规划时,中国能建广东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澜便对此体会深刻。

  当海宴镇政府探索着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产业方向时,中国能建广东院和广州恒运集团怀揣着渔业光伏的投资方案而来,又一出珠联璧合,为这个传统的渔业重镇发展带来了央企和国企的智慧和担当。

  随着首期工程的建成,近45万块光伏板在太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而水底下,传统渔业也焕发出新的光芒。

  “我们将计划引入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集装箱高密度养殖技术,以生态池塘为依托,在岸基上搭建集装箱式循环养殖箱进行养鱼,比原来养蚝的产值还高出数倍。”广州恒运集团副总经理周水良介绍道。

  与光伏电站联袂而来的现代高效渔业产业,让滩涂资源实现了更高效的利用和生态开发,单位面积海域经济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映天旷海 阳光绿电


  近年来,台山市两翼发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仅2021年开工建设的大型渔业光伏项目就有4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碳减排效益十分可观。

  以海宴项目为例,500兆瓦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提供零碳清洁电能5.43亿度,满足1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约1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4万吨,相当于约7.5万亩森林的碳汇量,也相当于在海宴镇20%的辖区范围内植满了树木。

  “海宴样本”的背后,是建设者们矢志探索绿色发展的初心。

  渔业光伏近些年虽在国内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建在沿海滩涂上的项目却不多见。受沿海地质条件、海洋波浪潮汐、台风灾害影响,在滩涂上建设渔业光伏电站难度更大。

  “我们在台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地质条件和沿海滩涂特点,项目团队从抗台风、防腐蚀、支架基础、阵列排布、最佳倾角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设计创新,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效单晶光伏组件,实现了发电效益的最大化。”广东院新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沙励表示。

  与此同时,广东院通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海宴项目单位装机容量用地仅12.9亩,低于16亩/兆瓦的国内平均水平,也实现了土地资源更优化利用。

  “我们还规划并实施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沙励介绍道,“在建设周期里,形成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光伏发电智能运维平台,项目日后的运行数据也会接入广东院工程大数据中心,既提高了运维的实时水平,又保障了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持续积累的数据资产,更可为将来的新建项目提供更精确的分析优化提升经验。”


播种太阳 振兴侨乡


  台山素有“全国第一侨乡”的美誉,160多万台山人长期旅居海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所在的海宴镇华侨农场,正是1963年国务院侨办委托广东省侨办为安置21个东南亚国家归侨而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响起,海宴镇积极构建广东省西南部旅游中心,以五丰村、南丰村为重点的海侨片区旅游建设,构建起乡村振兴一大着力点。一个产业基础不断壮大、农文旅逐步融合的侨乡图景蔚然成卷。

  如今,渔业光伏电站的落成,更是为这个“网红”归侨小镇点上了别出心裁的一笔。恢弘的光伏阵列,与碧海同色,辉映着小镇的海滨。风格交融的建筑后,有自带充电的光伏车棚。干净整洁的阡陌旁,竖起了成串的新能源路灯。缤纷多彩的墙绘里,间书着能源建设者在侨乡播种太阳的梦想。

  不久的将来,一个新能源科普基地还将在此落成,创新“光伏发电+渔业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的多功能观光模式,为游客带来更多休闲度假的创意体验。“太阳能发出的电会更暖和些吗?”稚子童真的提问也将在此一一找到答案。

  “项目建设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们真的很开心!”在五丰村开小食店的村民傅万海对此深有体会。

  过去,游客多选择步行游览五丰村,尺寸之地,半个多小时就能走完。如今,项目部协助镇政府修建了新的观光公路,游客可沿路远眺壮观的光伏场。新的观光点增加了游客更多“驻村”机会,自然带动更多消费,小店的营业额也因此翻了几番。

  渔业光伏产业发展起来后,渔民每年也增加了不少租金收入。项目25年运营期内,还将为当地增加税收12亿元。“渔光互补”不仅成为润物无声的暖心工程,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真金白银。

  “双碳目标已定,作为能源电力工程领域国家队的一员,广东院未敢有一丝懈怠。”广东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执行董事)黄志秋表示,“我们将始终尽己之智、倾己所能,做好能源决策的智库服务,高质量开发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为加快建设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中国能建和广东院的智慧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