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不畏艰险勇前行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好,其实没有什么比自己努力拼搏的过程更令人觉得有成就感了。"这是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新疆院郑伟的内心写照。

  2012年,郑伟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进入新疆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水文气象工程师。这九年间,他从懵懂无知到技术成熟,其中经历的各种艰辛,被他看成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临危受命时,他迎难而上

 

  故事还要从一次会议说起。2021年9月26日下午,新疆院勘测会议室正在召开一项输电线路工程启动会。线路长度不长,只有10公里,但是当说完工程现场情况后,各专业负责人就犯了难,这个项目安排谁去呢?

  10公里线路,按照3组人规划,也就是一组3公里多点,要是在平原地区,1天都用不到就能忙完。但这个项目有点特殊:项目起点在海拔4300米处,自起点一路向上,翻越5050米的大阪后,向下直落500米,再通过7公里的无人区,才能到达项目的终点。整条线路只有前面2公里有路,海拔最高的大阪区域及翻山后的7公里全是无人区。

  由于项目现场情况,年龄太大的、有高血压、低血压的、身体不舒服的、手上有一堆急事儿的同志都不能上。测量专业最终安排了党员和年轻同志,地质专业排来排去都差一个人。

  还能让谁上?

  这时候,郑伟说:"我上。"

  而此时,他家年初定的装修已经拖期4个多月,他才从一个长达3个月的工地上下来一周,前一天才把住了一周院的儿子接回来......

 

  保有好奇心,终得硕果成

 

  自进入勘测室,郑伟就一直保持着对各类工程项目的好奇心,他总说:"新类型的项目肯定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让我来试试吧"。

  正好勘测室也有这样的传统:在有人带的前提下,鼓励年轻人多参与新工程、承担新任务、实验新手段。

  就这样,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带,郑伟在勘测室成长的很快。从刚开始担任南疆35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水文气象专业勘测人,到北疆220千伏、陕西330千伏项目主勘人,进而担任75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的专业负责人,他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2014年,新疆院中标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包段3,郑伟作为这个工程的水文气象主勘人在项目上一待就是110天,全线的每一基塔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边覆冰调查点和大风调查点都去做过不少于两次的复核工作,为了确认高山林区的微地形气象特点,大风天蹲老乡家,大冬天钻密林,厚实的冲锋衣都挂坏了几套。2017年8月下旬,这个项目建成投运后,郑伟还专门拿着电视回放视频指着其中一个高山林场的镜头给媳妇说:"看,这就是我把两套红色冲锋衣挂坏的地方",语气中尽是满满的骄傲。

  2020年,新疆院组织青年岗位能手评选需要填写工程业绩时,郑伟拿出来一摞子十几本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勘测和新疆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状,羡煞了周边一众同事,或许这就是对他始终对工作保有好奇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最大褒奖。

 

  技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

 

  如果问勘测室哪位同志专业涉猎最广,非郑伟莫属。经常有同事玩笑说:小型的线路工程其实派郑伟一个人去就搞定了,他既会水文气象专业,又会物探外业工作,拿着测量仪器还能给测量同事帮帮忙,要是地质条件简单,他也能帮着做做外业工作。他就是这样的全能型选手。

  郑伟研究生阶段学的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和他现在从事的水文气象专业工作息息相关,那为什么他要身兼数职,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呢?这就得从一些小事说起了。

  勘测项目一般都是多专业共同作战,各专业组根据工程量匹配相应专业人员组成工程组,小的工程项目2至3人就行,大的工程项目十几人、几十人的也有,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外业,一起收工,回到驻地再各自编制各专业报告提交给上游设计专业。这时候性格就很重要,乐天派的郑伟,在工作中很容易和同事们打成一片,遇到同事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主动伸出援手,从不计较点滴得失,深得大家的喜欢。

  2016年,在某项目外业现场,因为物探专业的同事在别的工地上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项目又急着要电阻率的中间资料,这时郑伟主动请缨由他试试,于是物探专业的同事就现场用手机QQ教学,郑伟就就这样开启了他的"物探专业"之路。

  2018年初,新疆院承接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项输变电工程,项目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山区,工程人员前往需办理相关工作签证,办理时间不定且有效期不定。地质和物探专业同事的工作签证(30天有效)先办理下来,水文专业的郑伟的签证硬是拖了16天才下来,原本大家想着水文专业的任务较轻,抓紧时间也能与地质、物探专业人员保持工作同步,一起干完回国就好。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临近外业工作快结束时,业主方又新增了工作量,地质和物探的同事预估还需要10天才能把新增的工作完成,而他们的工作签证还有3天就到期。立即回国办理签证,差不多15天重新办下来,再回到这里花费10天开展外业,总计25天。但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远超出了业主的心理预期。左右为难之际,又是郑伟:"我的签证还有19天才到期,我就先不回了,我负责把后面的地质外业工作做完。"他仔细询问了其他两个专业现场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记录下来。在现场开展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尽可能多的拍摄现场视频,到有网络的地方发给国内的同事沟通解决。

  就这样,郑伟一个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项目现场每天早出晚归的待满了30天,直到最后一天才赶往机场回国,顺利完成这个项目的水文、物探和地质外业工作。那一年他被全科室统一推选为科室的先进工作者。

  面对这么多不是"自己的事儿",郑伟的回复一直很云淡风轻:作为一个年轻人,多学点,多干点,总归不会错。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基本上每次交给郑伟组的任务都是超量完成。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简单地说:"活总得有人干,我力所能及多干点,大家都可以早点回家。"

  这就是新疆院勘测党支部的普通党员郑伟,在平凡岗位上,他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工作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