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专题专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动态
让扶贫工作有深度更有温度
  2017年8月,根据四川省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与安排,中国能建西南院(以下简称“西南院”)对口帮扶凉山州“49+1”极度贫困村之一——雷波县莫红乡马处哈村。为了精准对接莫红乡的特殊困难和迫切需求,西南院前后选派了4名年富力强的扶贫干部,赴脱贫攻坚一线,深化拓展帮扶工作。
  4名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忠诚使命、勇于担当,甘于付出、乐于奉献。他们用满腔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除了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和帮扶项目外,更对贫困户倾注了大量的情感,用心做事,用情扶贫,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

  扶贫干部刘波,2017年9月,到雷波县莫红乡参加扶贫工作,当年12月,挂职莫红乡党委副书记,兼乡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队队长。
  初到莫红乡,情况不清,底数不明。为了全面掌握莫红乡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刘波带领帮扶队员,走村入户开展大调查。在全面掌握莫红乡的情况后,他深入思考其贫困症结所在,提出了“长短并行,以长为本”的扶贫策略,“长”是立足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短”是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当前困难、度过难关。
  西南院党委也给与大力支持,组织了以购代捐活动,破解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切实帮助受扶地增加老百姓家庭经济收入与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老百姓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协调帮扶资金,为刚搬迁新居的老百姓,购买了床、沙发、洗衣机、电饭锅等家具家电。
  通过“长短并行,以长为本”的帮扶策略,莫红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在雷波县名列前茅,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与赞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近两年的时间里,刘波走遍了莫红乡全部5个自然村和绝大部分农家。每一趟回来,脚上的运动鞋总是沾满了泥土。再回首,沾满泥土的运动鞋,已经成了他担当作为的见证,是它陪伴刘波用脚步丈量着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刘波对雷波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看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就越能感受到付出的意义。

一堂别开生面的讲课

  2018年夏天,正值村里孩子们放暑假,家长们又忙于农活、无暇照顾。为了让孩子们在假期学习更多知识,同时减轻家长负担,4名扶贫干部决定,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在村幼儿园举办适龄儿童假期兴趣培训班。扶贫干部们挽起袖子就开干,立即开展了宣传和组织报名。当天就有98名学生的家长来报名。
  为办好兴趣班,4位电力工程师们,利用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收集素材、准备教案。无论是汉语拼音与古诗,还是地理常识与有趣的物理实验,每一堂课都别开生面,趣味横生。而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传递出大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欠缺和渴求。
  2018年寒假,4名扶贫干部再次为学生进行课外作业辅导。每天晚上6至8点,在村委会会议室一对一为学生们义务辅导课外作业,为他们打退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提升学习成绩。
  白天干工作,晚上去讲课,扶贫干部义务为贫困家庭孩子传授知识,目的是引导他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可以说,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与信念。

一件雪中送炭的冬衣

  刚来驻村扶贫时,正值炎炎夏日。扶贫干部谭德平经常看见一村民来村委会走动,身材不高,有些消瘦,身穿一件红身黑领T恤,给他打招呼也总是笑而不语。也许是他听不懂汉语吧,谭德平也没有多想。
  3个月后的秋天,谭德平在村里还是会经常看见那村民,有时他在干农活,有时他提着饲料去喂猪,依然穿着那件红身黑领T恤。
  寒来暑往,人们纷纷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在村委会,谭德平再次遇见那村民,却没能看见他变换身上的衣服,依然穿着那件T恤。“寒冷的冬天穿着夏季的单薄衣服,肯定有他的难言之隐。”谭德平心中想道,随即向当地村组干部了解其个人情况。从村组干部处得知,那村民是九口村的吉巴衣合,四十余岁,聋哑人、文盲,无法外出务工,至今单身一人。得知其情况后,谭德平心中还是有些震撼,深深感受到了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不久,谭德平从成都返回雷波,专门为吉巴衣合带来了几件冬天的毛衣,送到他家里。之后,刘波、高明、冯肯3名扶贫干部也都自发捐赠了几批御寒衣物,送到了特殊困难村民家中。扶贫干部希望能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帮助特殊困难村民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一件雪中送炭的冬衣,让村民身暖心也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暖意融融。

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救

   2018年12月25日上午,扶贫干部高明、谭德平在走村入户的工作途中,听见村民罗根史喜大声呼救,他们火速赶往其家中。
  赶到后,发现卧室门窗反锁,透过玻璃窗户发现罗根史喜的儿子马子者,卧床不起,处于昏迷状态,床边还放着烧炭的烤火盘。“他一定是煤气中毒了!”紧急关头高明来不及思考,果断用身体将门撞开,并和谭德平一道迅速将其抬至室外通风处。此时的马子者呼吸依然非常微弱,为了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谭德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电话呼叫了附近镇上的面包车。在急救电话的专业指导下,经高明、谭德平和家属现场紧急抢救,马子者呼吸逐渐增强。面包车到达后,他们一同将其抬上面包车,送往雷波县医院。
  到达医院后,高明、谭德平分头行动,一边办卡、挂号,一边找担架将马子者护送到病床上。经县医院抢救,马子者仍然处于昏迷之中,医生建议立即转至医疗条件更好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面对高昂的转院费,贫困户罗根史喜拿出了家中仅有的1400元存款,但依然杯水车薪。此时,马子者家属们面露难色、不知所措,扶贫干部冯肯立即为其垫付了全部转院费和医药费。
  经过10余小时的生死营救,马子者被顺利送达宜宾医院后,西南院扶贫干部这才安心返回村里,此时已至深夜。扶贫干部高明在救人过程中一直感觉腰部不适,但救人心切,无法顾及。等他回到住处时,才发觉腰部疼痛越发剧烈,行走变得异常艰难,只能侧卧在床,无法动弹。这时他才意识到在救人过程中,由于用力过猛,自己也受了伤。后经医院诊断为腰部肌肉拉伤和脊柱受压受伤。
  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5天的抢救治疗,马子者最终得以苏醒,目前各项功能康复的较为良好。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中,扶贫干部用他们的担当与奉献挽救了村民的性命,让全村村民为之动容。

一晚不请自来的拜年

  彝族年是彝族同胞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2018年彝族年,是马处哈、九口、达觉3个贫困村村民搬迁到集中安置点(马处哈三峡新村)后,过的第一个彝族年。新村、新生活、新气象,作为纯彝族村,天还未亮,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融入,从参与开始。4名扶贫干部入乡随俗,也早早起了床,参与到老乡们的节日活动中去。他们一起帮老乡们杀年猪,与老乡们一同劳动。老乡们感叹到,看起书生气十足的4副“眼镜”,摁起猪来力气这么大,一点都不怕脏、不嫌累。
  彝族年当晚,彝族同胞亲戚之间都会相互串门拜年。4名扶贫干部把这里所有村民都当成了亲戚。吃完晚饭,他们4人一起,挨家逐户去拜年,整个晚上将负责包片的38户村民家走了个遍。为村民们送上一句真诚的“兹莫格尼、库斯木撒”,将最诚挚的祝愿送进每一户人家。大家围坐在火盘周围,拉起了家常,聊聊去年的收成,谈谈来年的打算。
  扶贫干部每到一户,村民无不又惊又喜。村民对不请自来的扶贫干部无不表示热情地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他们热情地奉上糖果、饮料等跟扶贫干部分享,让浓浓的年味增添了更多的欢喜和热闹。
  此外,彝族年前夕,4位扶贫干部,还自掏腰包购买了米、油等物品,赠送给负责包片的38户贫困户。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他们都会登门祝贺或慰问,与村民一道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伤。
  通过真情实意的交流,拉近了扶贫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架起了扶贫干部和村民心灵沟通的桥梁。

一次温暖人心的陪同

  马处哈村贫困户吉莫拉散,6岁时在山上摔伤了左眼,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及时治疗,最终导致左眼完全失明。所谓祸不单行,2018年又被查出肾结石,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他家的困难后,扶贫干部冯肯到其家中详细核实情况,并立即联系乡残联负责人,咨询残疾人证和残疾人补贴申请条件,希望能缓解吉莫拉散当前的困境。随后,冯肯把了解到的信息详细地转告了吉莫拉散。电话中,吉莫拉散担心自己和家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独自前往医院检查和去残联办理证件。此时,冯肯爽快地答应陪同其前往办理。
  对于贫困户的特殊困,冯肯像关爱家人一样挂在心上。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冯肯早早地起床收拾出发,陪同吉莫拉散前往雷波县医院检查眼睛。在医院,冯肯主动为其忙前跑后,挂号、交费、找门诊医生、取检查报告,全程十分贴心。在忙完一切事情,把吉莫拉散送上车后,冯肯才安心地返回村中。
  到达村里后,冯肯也不忘给吉莫拉散打个电话问声平安,由于村里移动信号较差,无法接通,他随即换了电信号码拨过去,“喂,拉散,我是冯肯!”由于汉语不好,加之又是陌生号码,吉莫拉散听到冯肯的名字后,以为是有人电话核实情况,立马抢着回答,“冯肯我认识,他是我家帮扶人,他今天才陪我到医院检查眼睛了。”听到这句话的西南院扶贫干部,此时心中一股暖流,颇为感动。
  一次温暖的陪同,让扶贫干部深刻体会到,只要真情实意地帮助他们,老百姓一定会认可我们,将我们记在脑里,留在心间。

一枚饱含深情的创可贴

  2019年3月一天的下午,扶贫干部高明和谭德平像往常一样走村入户,当来到村民阿伙河且家时,看见五六个孩子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玩得甚是开心,但墙角蹲着一个小男孩,却在那里一言不发,一动也不动,面色有些发白。这不就是阿伙河且家的小儿子阿河依林吗?“依林,你怎么了?”高明问道,小朋友举起手说:“手疼。”弯曲的手指包裹着纱布,白色的纱布已经被血渍染成了朱红色。见扶贫干部上前询问情况,院子里玩耍的小朋友全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述说着情况。原来几天前小依林不小心被菜刀砍到了指尖,当时血流不止,妈妈把他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做了简单的包扎。
  阿伙河且家是扶贫干部高明的帮扶对象,他长期在贵州打工。他妻子患有肝腹水,最近在附近的工地上打零工。因此白天大人没在家,小孩们疏于照顾。
  看见小依林难受的表情,担心其伤口感染严重。扶贫干部立马跑到村委会卫生室的,找来了消毒液、创可贴和棉签。此时,依林的妈妈刚好从工地上回来了,她说每天太忙,没有时间回镇上给依林换药。
  扶贫干部让妈妈抱着依林,准备给依林清理伤口。高明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拨开伤口上的纱布,生怕弄痛了依林的伤口。但依林还是一边喊疼,一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拨开纱布,看见依林的指甲被砍掉了一半,伤口有些感染和发炎。高明一般安慰到依林,一边用棉签一点点擦拭掉伤口的血渍和化脓物,再用消毒液喷上几次,然后将两枚创可贴,用剪刀剪个缺口,交叉贴在指尖。高明处理完依林的伤口后,临走时反复嘱咐妈妈,一定要定时带孩子去医院清洗伤口,否则还会再次感染。依林妈妈对扶贫干部的用心和细心感激不尽。
  扶贫干部与村民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为老百姓换灯泡、修网络,为孩子们赠字典、送体育用品,为满手冻疮的孩子们赠送冻疮膏……这样的故事一件接一件,数不胜数。他们驻在村里,更驻在老百姓心里;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贫困户;他们让定点扶贫工作既有深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