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文化园地 > 文学
视力保护:
春节记忆之“爆竹声声”
来源:东电一公司 作者:於学文 日期:2019-01-29 字号:[ ]
  小的时候,最盼过年。过年的日子里,女孩儿打扮得花枝招展,男孩儿则最喜欢放爆竹。过了腊月初八,大街小巷的就开始有了劈劈啪啪的爆竹声,年的味道也就开始漂浮在空气中了。   
  六七十年代百姓家里都不是很富裕,家长给孩子买爆竹的钱也就三五元的,“屈指可数”。钱虽少,孩子们还是欢天喜地,三五成群地涌向街里。
  时值计划经济的年代,各种商品不是很丰富,绝大多数的品种还得凭票供应。当时爆竹烟花由土产商店经销,品种单调。常见的仅有小鞭,麻雷子,双响(二踢脚)等,烟花也只有简单的“转碟”“穿天猴”“月旅行”等。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一种叫做“十响一咕咚”的组合式爆竹,每十个小鞭中,穿插着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发出的声音跌宕起伏,时而平缓,时而震耳欲聋,令孩子们欣喜若狂。
  刚进入腊月,孩子们就猴急猴急地和家长要钱,买来爆竹后,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好,藏在自己认为最隐蔽的地方后,一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望着早一天过年。印象很深的是邻居的二嘎怕自己的爆竹被人轻易发现,把东西藏在了炕席底下。他爷爷吸烟袋锅,炕席有缝隙,溅出的火星点燃了爆竹,一阵响亮的喧嚣与猛烈的浓烟过后,二嘎不仅新年爆竹化为乌有,屁股上还留下了父亲重重的掌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是滑稽。
  男孩子争强好胜,买来爆竹后,要进行一番擂台PK,比谁买的爆竹“响数”多。一个单独的小鞭为一响,你三百响,我五百响,他八百响,虽然最多的也不过一千响,但胜利后的虚荣和满足感还是令拔得头筹的孩子长时间地引以为自豪,而落于下风的孩子则心里暗暗地叫劲,来年一定要再争个高低。
  心急的孩子等不到年三十,就把爆竹拿出来放。那时候放爆竹很少有整板放的,为了细水长流,绝大多数孩子都把连结在一起的爆竹拆成单独的,一个一个地放,所以在新年前虽然爆竹声不断,但听到的,只是稀稀落落的响声。孩子们放爆竹时要有“计划”,根据自己的“库存”情况,精确地计算出从腊月初八或者是小年开始,每天能放多少响,还要留出一整板的,留着除夕之夜过足瘾,尽满兴。对燃放中出现的哑炮,孩子们也舍不得丢掉,重新拾起来,把爆竹从中间掰开,用火柴点燃,放“呲花”或是“老头乐”,忙得不亦乐乎。
  “转碟”“穿天猴”“月旅行”等烟花因为价格贵而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奢侈品,有实力买来烟花的孩子也舍不得轻易地燃放,要等到年三十或正月十五,放的时候,忘不了通知要好的伙伴,有福同享,有花同睹。
  初夕这天,孩子们不用家长喊,不等天亮就从暖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白天放炮,晚上燃花。顾不得天寒地冻,在喜庆和呐喊声中,用祝福的爆竹烟花,把大年三十的白天和夜晚变成有声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爆竹的花样品种越来越多,孩子们装零花钱和压岁钱的口袋也越来越鼓涨。今天的孩子,再也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精打细算”,一个一个地燃放爆竹了。人们可以毫不吝惜地在指定的地点一次性燃放成千上万响的爆竹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礼炮,电子爆竹的出现,也使爆竹的内涵和声音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有了燃放爆竹限制,尽管有很多人选择环保,不再燃放爆竹,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年祝福却亘古涵义不变,因为其中永远凝结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