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改革故事
视力保护:
我的家乡
来源:山西电建 作者:睢利芳 日期:2018-08-21 字号:[ ]
  我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的。童年的大部分记忆停留在大同市阳高县的一个村庄,那是我爷爷奶奶一辈子生活的地方。而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则是村里唯一的那所学校,还有通往学校那条泥泞的路……
  俯视村庄,是一座座高低不一的圆形窑洞相连,一条条弯曲坎坷的土路相交,密密麻麻的电线在屋顶铺设。那个时候对于村人而言,最大的事就是把地种好,每年有个好收成。6岁那年,父母去市里做买卖,我就成了那个时候村里唯一的留守儿童。
  7岁时,我成为一名小学生。记忆中的学校是这样的:刷着天蓝色油漆的大门,在一开一关中吱吱作响;一条土路直通老师办公室,路两旁是两排高大的杨树;教室是用砖和木头搭建的,桌子凳子也是木头改制的;教室前那块杂草丛生的空地是我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而丢沙包、跳皮筋则是我们主要的活动项目。那时候我最愁下雨天,因为没有雨鞋,每次都要踩着泥淌着雨水上学。我也最害怕冬天,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教室里取暖靠的是火炉,大家要轮流早晨6点来学校生火炉。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我读完小学、中学。
  2001年,我到县城读高中,回奶奶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偶尔回去,惊奇地发现村里的生活不一样了:回老家再也不用挤那每天仅有一趟的中巴车,十几辆崭新的公交车20分钟一趟方便省事。村里的窑洞也被大批量的红砖房替代,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大街小巷的路都硬化了,主要街道还栽种了松树,路两旁种植了草坪,多了许多随处可见的文化标语。尤其是那所给我启蒙教育的学校,大门重建了,显得气派了不少。操场扩建了,添置了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修建了篮球场、跑道等运动场所。教室也重新装修了,通了暖气,彻底告别了火炉时代。增添了文化园地、名人头像标语、图书栏,有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就连当年教我的老师,讲课也都用的是普通话。尽管不是太标准,但也总觉得离首都又近了一步。看着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认真标准地做着广播体操,不由感叹家乡变化之快,为新一代的学生感到幸福。爷爷说,时代要变了,国家对农村和农民有了不一样的政策。
  2011年,再回乡村是为了祭奠已去世3周年的爷爷。虽然爷爷不在了,但他所说的“不一样”却在国家政策驱动下一步步实现。乡村的变化的已不仅仅限于乡村的容貌,更多的是村民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们已不再仅仅依靠种地吃饭或外出打工了。在村大队的支持下,他们办起了皮革厂、养猪场、养鸡场,还有鱼塘,往来业务除了县城、市区外,还扩展到相邻外省。整个村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里的学校也再次扩大,又盖了数十间红色砖房,有上课教室、食堂、图书馆、乒乓球活动室,还有钢琴室,学生们的学校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由于学校的改造升级,周边小村庄的孩子们也都聚集到这里上学,学校也因此招聘了十多名特岗教师,为新一代的学子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村民们已深深意识到读书和文化的重要性,不再只是让子女象征性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孩子们上高中、上大学、考研,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同时高兴的还有我的奶奶,她已领取了国家给的取暖和种地补助,她乐的满眼幸福泪花,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
  2018年,我已结婚生子,因奶奶已被父母接回市里五六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给我童年的地方。但从父母与村里叔叔阿姨的视频聊天中,从儿时玩伴的朋友圈里了解到,此乡村已非彼乡村。国家已拨款给村里建设了旅游度假村,每年往来游客遍布全国各地,经济指标直线上升。村民们也在村大队的号召下,把部分土地修建成四季大棚,各种新鲜蔬菜不仅养育了村里及周边村数万口人,还带动了周边村庄通过蔬菜大棚脱贫致富。村大队响应国家号召,按户给村民统一盖建了新房,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出门骑的都是电动车,许多家庭还陆续添置了自己的小汽车。资金往来也与时俱进通过通过微信、支付宝平台来完成,村民们彻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那座学校,除了名字已再找不到童年的记忆,高大的教育楼、宽敞的多媒体教室、草坪操场、橡胶跑道,全然一副新时代的象征。
  面对村里的变化,最自豪的要数村支部书记。他在村委会上直夸改革开放好。他还说,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对,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而如今,86岁的奶奶也有了自己的“一卡通”,各种补助每年加起来5000多元,奶奶常骄傲地说,这是共产党给她的“年薪”。
  我的家乡,从“坚守”到“走出去”,再到“引进来”,演绎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历程,拥有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村脱贫致富成为新时代农村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今,它已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轨并行,从“跟跑”到“领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