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改革故事
视力保护:
镜头里的变迁
来源:安徽电建二公司 作者:李常春 日期:2018-12-10 字号:[ ]
  我接触相机有30多年了,经历了黑白胶卷时代、彩色胶卷时代和现代的数码时代三个阶段。感受着摄影器材发展变化的同时,透过相机的取景框,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黑白胶卷时代。我在安徽电力修造厂从事宣传工作,厂里给配了一台海鸥DF135相机,相机是全手动的,没有自动测光表,一切按拍摄经验来调节控制相机。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机器,我把它视如掌上明珠,当作至爱的工作伙伴。平日里,不论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都背着相机穿梭在各生产车间和电力检修现场,追逐光影,用镜头记录企业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 把企业生产建设以及产品定格在镜头里,用独特的视角展示职工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当时的135胶卷画面尺寸太小,照片在宣传橱窗展览需要放大到四至八英寸。30年前去照相馆冲洗放大照片是很贵的。那年月,我们都自己学习冲洗、放大照片,按书本中的配方配制显影液和定影液冲洗胶卷,经常晚上把自己关在不足十平米的简易暗房里放大照片。凭着孜孜不倦地追求,久经实践锻炼,我的摄影和冲洗放大照片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日积月累,为企业留下许多不可复制的珍贵画面。与此同时,我开始接触新闻摄影,屡屡有新闻照片见诸报端,还被《安徽工人报》和《安徽市场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时光流逝,照片承载的记忆却永不褪色。闲暇时,拿起相册翻看,似乎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着那一段往事,熟悉的环境和场景,仿佛仍在眼前……那看似不经意的拍摄,让人割舍不断,永生难忘。
  上世纪80年中期,时尚与奢侈的彩色摄影出现了,从此照片多姿多彩起来,人们对摄影的审美眼光也一下子发生了改变。尤记得,当时国内还不具备生产彩色胶卷的能力,用的彩色胶卷都是美国、日本进口的柯达、富士牌,而且价格昂贵。我们每拍一个胶卷都仔细斟酌,构思36张胶片如何拍,筹划怎样将胶卷性能发挥到极致,往往是选一两个角度,拍一两张就结束。因此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可选择性少。照片的冲印更是困难,当时只有北京、上海、福建等几个大城市才有彩卷冲扩店。拍完一个胶卷,就委托厂里住上海办事处的同志带去冲扩,来回周期一个月。但每当看到自己拍的彩色照片都激动好几天,由衷感到彩色画面带来的震撼。
  至今我仍记忆犹新;1986年,合肥出现第一家彩色摄影及彩扩店——合肥天然彩扩店,紧接着人民、红旗、大丰等老牌的照相馆以及省摄影家协会、新华社安徽分社的“三产”公司也先后引进彩扩设备,办起彩照扩印店。彩色摄影和彩色扩印店迅速风靡合肥,结束了合肥不能冲洗彩色照片的历史。但那时,照相机对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稀罕物,如果有拍照需求,只能是去照相馆。带着孩子、老人拍彩照,那个年代可谓是普通家庭在休闲娱乐方面的大事。于是团委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利用节假日义务给职工家属拍彩照。当时大家的着装都很简单朴素、颜色单一,几乎都是蓝、灰、黑色。为了不让照片千篇一律,我们花心思引导拍照者摆出优美的姿势,搭配办公楼前的外景抓拍最美的人物瞬间,拍出的人像生动活泼,让人眼前一亮,职工们一传十、十传百,我们几个人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还经常被职工请到家里拍满月、结婚、全家福等。不少摄影作品也颇受《中国电力报》、《合肥晚报》等媒体的喜爱。
  岁月匆匆,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白照片彻底被淘汰,黑白摄影退出了历史舞台。摄影变得更简单了,拍摄者完全从暗房与药水中解放出来,按动快门之后一切都可交给彩扩店处理了。很快,彩色照片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与时俱进的相机家族也增添了新成员,当时国内新出了一款海鸥DF135单反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相机配备了电子测光表,随时提示用多少光圈与速度,然后手动调节完成拍摄。再后来,全自动相机出现在很多普通家庭,因为外观小巧,操作非常简单,除了按快门,对焦、曝光都是自动完成,又把它叫做傻瓜相机。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的时尚程度也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着装五花八门,我们镜头里也出现了更多的摩登气息。
  历史的步伐跨入到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中国也迅速跨入了数码时代。现在的智能化数码相机便宜不说,功能更全,拍了照直接在相机上就能看,照片可以用电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各种软件制作出的照片美轮美奂,令人眼花缭乱;而且一个卡里面能储存几千张照片,使得彩色胶卷和一大堆暗房设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拍照已不是相机所特有的职能了。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具有相当强的摄影功能,而且容易携带,操作简单,随手就可拍照片,真是太方便了!玩摄影更不再是奢侈,每个人都成了操作自如的摄影师,几乎是“全民皆数码”。摄影已经从一项技术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语言,新的科技也让我们更自由地创作更随性地交流,微信朋友圈、QQ空间都成为了作品展示的平台。
  近几年,无人机又成了摄影界的新宠儿,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开始涉足航拍,以飞鸟的视角来俯瞰家乡,从空中去探寻迷人的美景。现在我们去施工现场采访,不仅要带相机,甚至还要带上无人机。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40年来,虽然经历了工作岗位、职务的变动,但我对摄影的激情始终如一。如今我又背起相机,穿梭于火热的施工一线,继续用镜头定格新能源建设的精彩瞬间和恢弘之美,捕捉广大员工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记录下企业美好的今天,也期待着更加辉煌的明天。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