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闲不住的老汤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陈哲 特约通讯员 李绍云 日期:2018-10-31 字号:[ ]
  【人物简介】

    汤永和,1934年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能建东电三公司(以下简称“东电三公司”)原副总经理。1954年毕业于北京电力学校(华北电力大学前身)汽轮机专业,参加过国内外15个电厂的建设,曾荣获原东北电业管理局先进生产者、宁夏电力工业局大坝电厂1号机组投产特等功臣等荣誉称号。

  1934年7月10日,汤永和出生于河北滦县,因家境拮据,成绩优良的他放弃报考大学,考取了时为专科学校的北京电力学校。毕业分配时,他放弃了北京电力设计院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去电建单位。这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吃惊,他轻松地回答道:“电建单位虽然艰苦,但国家正在大搞电力建设,一线懂设计、懂技术的人奇缺,去建设单位更适合我。”简单、朴实的理由,注定了汤永和一生的电建生涯,也注定了他与东电三公司一世的缘分。


初露锋芒勇担重任


  1958年,汤永和参加了阜新发电厂二期2台5万千瓦机组建设。该机组由前苏联设计,当时东电三公司没有设备能将170吨重的发电机定子吊装就位。

  重任交给了汤永和。他多次到吊装现场认真研究、反复计算,最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170吨重的定子随之就位,现场的前苏联专家向他竖起大拇指。“这项技术创新成果引起了轰动,各单位纷纷请我去作经验介绍,还做成了木制吊装模型作巡展。”回忆当时场景,汤永和一脸笑容。

  1968年,东电三公司支援四川豆坝电厂建设,汤永和负责组建制氧站,这又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一项新的挑战。入川前,他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制氧技术的学习。“到四川后,在人手少、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按时把制氧站建成了,生产出了合格氧气,不仅满足了现场施工需要,还把剩余的氧气供应给当地用户,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汤永和回忆。

  1988年,东电三公司承担宁夏大坝电厂新建国产2台30万千瓦机组建设任务。该工程是东电三公司首次承担的30万千瓦以上大型机组工程,也是我国“七五”期间六大骨干电厂之一,原国家能源部和东北电业管理局都十分重视。

  东电三公司几经权衡,决定选派汤永和为该项目的总指挥,全权负责项目建设。这时他已是副总工程师。

  项目建设汇中,由于土建标段未能按时交付,严重影响了安装工程进度。为了挽回工期,汤永和不分昼夜,编制《施工组织方案》,组织人员开展施工。他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调动职工积极性,众多创新成果应运而生,机组安装速度大大加快。1号机汽包在本体长度超出两侧横梁空间近2米、需越过11层横梁,吊装难度相当大的情况下,仅用8天时间就吊装就位,锅炉大件吊装比计划工期提前2天完成。

  在锅炉吊装抢工期的同时,东电三公司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化学制水的施工,所用焊工人数比20万千瓦机组焊工人数少了35%,为业主节省了大量资金。在汤永和的组织领导下,项目部将土建工程拖了半年的电气工期抢了回来。更为可喜的是,2号机组比国家计划提前半年并网发电,机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优良。

  汤永和和东电三公司出色的成绩,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多次现场报道奋战在西北荒漠中的东电三公司职工建设电厂的场面,《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宁夏日报》等也对施工现场作了报道,《辽宁日报》以《东北虎真厉害!——记东电三公司职工建设宁夏大坝发电厂的日日夜夜》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汤永和也被宁夏电力工业局授予大坝电厂1号机组投产特等功臣。

  宁夏大坝电厂建成后,1991年末,汤永和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孟加拉吉大港工程项目经理。吉大港工程是东电三公司在孟加拉国承建的首项工程,是当时中孟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更是一项国际通行的“交钥匙工程”。

  工程开工没多久,就遭遇了一场飓风,吉大港电站的临建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为了保证工期,汤永和采用网络统筹法组织施工,全体职工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战高温斗酷暑,夺回了雨季耽误的6个月工期,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被原电力部评为优质工程,也为东电三公司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解难题行业闻名


  1993年,吉大港一期工程机组移交后,东电三公司负责商业运行,谁料,因为当地气候潮湿,发电机出口封闭母线因受潮绝缘低,机组运行仅一个月便跳闸停机。加热干燥封闭母线后,机组运行一个多月后再次跳闸,还是这个原因。项目部和封闭母线厂家联系,厂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一向爱琢磨爱钻研的汤永和下定决心自己解决。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发电机出口的封闭母线虽然是密闭的,但和外界没有隔绝,还有很多地方与外界联通。孟加拉吉大港地区昼夜温差大造成封闭母线里的空气膨胀和收缩,导致周围空气潮湿。根据空调除湿原理,汤永和设计了一个方形小室安装四台空调,小室内隔断两级降温,用风机抽小室的空气,通过管道送到封闭母线各接口,每天下午运行几个小时把冷空气送到封闭母线内。通过改进,封闭母线再也没有受潮,机组跳闸问题解决了。二期工程也按此法安装,避免了一号机组的跳闸问题。

  这项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机组跳闸问题,还帮助封闭母线厂家解决了产品在东南亚炎热潮湿地区运行的技术难题。

  1986年,东电三公司在安装金城造纸厂发电厂,领导派汤永和去蹲点,他在办公室哪坐得住,一有时间就到工地帮着干活。一次,项目负责人请汤永和帮忙调节油系统的一个顽疾。汤永和用几周时间分析图纸,制定调试办法,经过细致的调试,取得了翔实的数据,画出的调试图表符合汽轮机厂设计要求,汽轮机运行稳定。厂家得知后,非常吃惊,连连称赞。多年过去了,在一次汽轮机返厂大修时,厂家还点名让汤永和到该厂监工。

  1997年,汤永和离开了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的他仍然闲不下来,继续为公司发挥余热。2009年,东电三公司承建的南京金陵百万千瓦机组遇到了汽机高压进气主气门卡死拆不下来的难题,现场技术人员和公司选派的技术高手都没办法解决,施工进度受到影响。

  这时,东电三公司经理想到了汤永和,打电话请他到现场帮助解决难题。此时的汤永和已经75岁高龄。到达项目部后,他顾不上长途旅途劳累,立即到现场查看,很快找出问题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汤老仍然坚持学习钻研的习惯,发挥专长,乐此不疲地帮助一线工作的年轻人。谈及未来,汤永和言语朴实:“国家电力事业一片大好,希望年轻人能不怕吃苦、扎根一线,为公司、为电力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