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半个世纪的电力征程
来源: 作者:特约通讯员 叶蓁 日期:2018-10-10 字号:[ ]
  【人物简介】
  叶中雄,生于1945年,中国能建安徽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50年,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岁月如歌,转眼安徽院走过了59年的征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设计室,发展壮大为具有甲级资质的综合性工程公司。回顾走过的征程,不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追忆往昔,叶中雄难掩激动。

电力老兵  荣誉等身

  叶中雄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2年在原电科院武汉高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安徽院,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大中型输变电和发电工程的可研及接入系统设计,主持完成了安徽省及多个地区的电网规划。其中作为专业主设人参加完成的500千伏平圩—繁昌线路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500千伏肥西变电所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主持完成的“电气化铁道对华东电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获得华东电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华东安徽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由他参与完成的“安徽电网2010年目标网架论证”及“十五”电网建设方案、“安徽电网十二五规划和2030年展望”、“安徽电网可靠性计算分析及应用”、安徽省“十五”燃气发电规划等项目均得到电力行业或省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由于在电网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中业绩突出,1985年,叶中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工,2002年6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作为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第一次党代会,并数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钻研技术  艰苦创业

  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建设的先行军,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灵活性、超前性等特点,要做好系统规划,首先对系统前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此,叶中雄解释道:“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系统规划设计要求从时间和空间
  上有总体构思和宏观把握的能力。我的理解是,设计工作必须吃透上级政策和本地实情这两头,为上级的宏观决策需要服务好,为工程设计的需要服务好,为顾客和业主的需要服务好。”
  叶中雄始终遵循这个理念,尽职尽责。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马钢公司2500立方米高炉风机进口的变频起动装置的谐波计算这一复杂课题,叶中雄带队去原武钢和原宝钢调研,认真消化国际同行的技术资料,对搜集到的计算程序进行改进,反复计算分析,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提出了风机起动应采取的措施和限定的运行方式,保证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投产。
  在宿东电厂三期扩建接入系统设计中,原确定电厂以220千伏电压接入系统,但因资金和扩建条件所限,上级部门要求改为110千伏接入系统,这牵涉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问题,且各方意见分歧较大。为了确保方案安全可靠,叶中雄对电厂接入系统的稳定问题作了3次补充计算,并到南京自动化研究院进行了动模试验,提出可以110千伏接入系统,但要在相间故障时采取切机和切负荷措施,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要登上技术高峰,仅仅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必须有敏锐的眼光,抢抓机遇,善于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抢先登上500千伏工程的台阶,安徽院积极承接了平圩—繁昌500千伏线路的设计任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原电科院武高所和系统所协作,按第二代500千伏线路进行了塔头真型试验和内过电压模拟试验,并用电磁暂态程序进行计算验证,证明平繁线能按第二代线路缩小塔头尺寸,降低对有关绝缘水平的要求,使该工程节约了大量投资和钢材,并缩短了工期。
  上世纪90年代初,叶中雄积极推动500千伏肥西变的立项建设并完成了6个系统专题报告,根据内过电压模拟试验和计算,证明合肥西变电站的断路器可以取消合闸电阻,仅靠氧化锌避雷器就可以限制过电压,从而降低了断路器的造价,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保证了肥西变能如期竣工投运。

创新传承  继往开来

  进入新世纪,安徽院迎来了“皖电东送”的战略机遇。叶中雄率先提出了安徽500千伏从北到南建设三大主干通道的主网架规划,并组织多专业协同作战,以分通道项目包的方式开展打包式可行性研究,进行选站选线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左右,安徽500千伏主网架已基本建成。在此基础上,安徽院又主动参与淮南经皖南到上海的特高压工程规划和设计,取得了特高压工程的设计经验和资质。到“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内已形成“4+1”通道,到华东形成“3.5+1”通道,主干网架和“皖电东送”能力进一步加强,一大批500千伏项目建成投产,锻炼了设计队伍,培养出一批后继人才。
  对此,叶中雄说:“重大项目的建设是锻炼培养年轻人的最好舞台。年轻人才是我们老一代事业和价值的延伸。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设计院的每一份成品和每一张图纸都不仅是关系到某个人的问题,还代表整个院的水平和信誉。培养年轻人不仅是专业技术的传承,更是好习惯、好作风、好传统的传承。”日常工作中,作为专业带头人,叶中雄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职工,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安徽院在华东电网最先完成“安徽电网‘十二五’规划和2030年展望”,并获得了工程咨询成果奖。
  叶中雄善于与同行业公司搞好协作,抢抓新的负荷增长点;乐于展开跨行业的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叶中雄就敏锐地捕捉到京沪老铁路线将实施电气化改造的信息,争取到华东电网公司的支持,主动到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天津电气化铁路设计院等单位搜资调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对有关程序的开发改进和对京沪老线电气化改造供电方案的分析,完成了“电气化铁道对华东电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这一课题项目。随着电铁在安徽境内的发展,2009
  年,叶中雄先后完成了“安徽电网电气化铁路供电工程规划建设调研报告”和“安徽电网‘十二五’电气化铁路供电专项规划”,为高铁、电铁大规模接入安徽电网提供了规划设计依据。
  叶中雄回忆:“由于高铁、电铁在安徽的建设得到电网建设部门及时有力的配合和支持,铁路部门很满意,也加大了在安徽的建设力度,使安徽高铁的密度在全国居于前列,合肥市也成为高铁枢纽之一,安徽院也有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回顾半个世纪的电力征程,叶中雄认为,青年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好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为把中国能建建设成具有为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的目标再立新功,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