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不老的拓荒牛精神
来源: 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春艳 日期:2018-10-10 字号:[ ]
  【人物简介】

  王守礼,1934年出生,中国能建云南院原线路室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输电线路勘测设计50多年,国内第一版《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编写者之一。曾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3月,被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评选为云南省18位科技耆英之一,享受云南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早在1910年,云南就在昆明市郊的蹚螂川上开始建设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力发电厂,采用23千伏输电线路把电力送到昆明,线路全长34千米,于1912年投入运行。但直至1949年底,昆明地区也仅有23千伏输电线路4条,总计长度137千米。
  1958年,云南院前身——云南省水电厅设计院从省内外调集技术人员组建了输电线路勘测设计专业队伍,王守礼便是其中一员。58年来,全院累计完成勘测设计输电线路3万千米。


不畏艰险扎根云南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许多输电线路必须通过地势陡峭、气候恶劣的无人区。在线路设计中也是困难重重,高海拔、重冰区,以及微地形、微气候……不仅如此,王守礼所在的云南院勘测设计队还要面对大档距、大高差、连续上下坡、导线风偏放电、山洪冲刷、泥石流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摸爬滚打中,王守礼逐步掌握了高寒山区的设计特点。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为该院高寒山区输电线路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绝缘降低、电晕加重,所以导线选择、绝缘子串片数、电气间隙及塔头尺寸等方面都必须考虑高海拔的因素。”追忆往昔,王守礼历历在目。
  因线路走廊的原因,有部分输电线路必须从雪山顶、山腰通过。如110千伏海子头—落雪输电线路,海拔为3027至3338米;220千伏中甸—泥汝河线路,海拔超过4000米;500千伏漫昆线海拔高达2670米,都留有王守礼的足迹。
  “由于地理、气候原因,云南省有60多条输电线路通过严重覆冰地区,导线最大覆冰直径达350毫米,每米导线上的覆冰重量最大达18.68千克。上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由于严重覆冰及导线脱冰跳跃舞动,曾经频繁发生倒杆、断线及瞬间接地跳闸事故。”王守礼说。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云南院对重冰区输电线路设计问题高度重视,对101次冰害事故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王守礼带领勘测设计队伍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深入现场观察覆冰,调查电线覆冰与地形、地貌、地物及海拔高程的相互关系,建立昆明太华山(海拔2358.3米)、东川海子头(海拔3227.7米)、昭通大山包(海拔3119.6米)等输电线覆冰观测站,进行了连续8年的电线覆冰观测工作,探索电线覆冰规律。
  “为了不间断监测东川地区落雪山顶及金沙江与小江分水岭的冰凌情况,我们有一年春节是在海子头变电站过的,拍摄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照片,积累了珍贵的数据资料。”王守礼如是说。
  通过实地考察、覆冰观测,王守礼参与撰写了《高海拔重冰区输电线路的覆冰与防护》《影响电线覆冰因素的研究与分析》《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几个特殊问题》《钢芯铝合金导线在重冰区输电线路上的应用》等10多篇专题论文。编写的著作《云南高海拔地区电线覆冰问题研究》获得云南省199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工业部科技三等奖;《电力气候》《微地形微气象对送电线路的影响》获得云南省200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创新攻关绘制蓝图


  “1987年,院里设计220千伏鲁布格水电站至昆明Ⅰ、Ⅱ回输电线路时,为解决鲁布革水电站从峡谷悬崖绝壁出线的问题,我们在国内首创了‘输电斜塔’。”王守礼说,因为院里十分重视标准化设计工作,从60年代起先后编制了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及500千伏杆塔定型设计,并按云南典型气象分区编制了导、地线特性、金具组装图及定位手册等的定型资料,对云南省基地电力设计单位的输电线路设计工作,提供了帮助。
  打开了话匣子,王守礼兴致勃勃:“1978年,由云南省电力工业局地方电站处主持,云南院负责编写讲义、派出教师,在澄江县招待所举办了云南省输变电设计培训班,半年后由老师带领学员进行线路工程设计,很多学员毕业后就能自行设计35千伏线路。”
  除此之外,云南院在通信干扰方面还做过不少科学试验,获得全国输电系统的好评。先后进行了110千伏普柳线升压通信干扰试验,220千伏宣昆线对贵昆铁路通信干扰试验,220千伏小昆线对昆河铁路通信干扰试验,以及在昆明小河乡进行了山区大地导电率测量方法的研究试验。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总结高海拔地区500千伏线路的设计运行经验,我们多次前往现场,对处于不同海拔的导线、金具电晕情况进行昼夜观察,对500千伏线路静电感应进行现场测试,多少次登上海拔2670米的无量山,过程虽然辛苦,但研究成果不仅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大大提高了单位走廊输电容量。”王守礼介绍说。他们完成的相关论文《漫昆500千伏输电线路运行情况调查研究》及《漫昆500千伏输电线路静电感应的测试及防护》获得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如此,凭借着在云电送粤南通道、小湾金安桥送出等工程的应用,相关技术获得了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云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0多年的工程实践,云南院在山区,高海拔重冰区和复杂地形地貌地区的输电线路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业绩,输电项目累计有60多项获国家、部、省及厅(局)级优秀勘测设计和科技进步成果奖。
  回望近六十载峥嵘岁月,王守礼老人感慨万千:“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勘测人员靠计算尺及手摇计算机计算,用铅笔绘图;80年代,开始使用袖珍计算器进行计算,仍用手工成图;90年代以后,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气、通信干扰、杆塔及基础计算,广泛应用CAD成图;目前,输电线路工程CAD出图率早就达到100%了;在500千伏输电线路野外勘察中利用航测技术、结合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进行选线、定线、定位工作。中国的电力建设事业,无论是装备、技术、还是人才,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的精神并不老,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继续追寻电力建设的足迹,笔耕不辍,不忘初心。”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