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征程未已两鬓霜
来源: 作者:特约通讯员 张辉 陈哲 日期:2018-10-10 字号:[ ]
  【人物简介】
  郭杨辉,1935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县,1955年毕业于中南电业技工学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进入天津电建,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十余项国内火电工程建设,三次出国参与涉外工程项目。

  纵观波澜壮阔的电力建设史,回顾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寻老一代电力建设者的远征足迹,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曾经有一段跨出国门、援建蒙古的经历。那颗闪亮在苏赫巴托草原上的电力明珠——蒙古苏赫巴托电站,既是蒙古国最早的电力支撑,也是我国第一代电力建设者最真诚、最欣慰的“青春杰作”。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早已染白了当年这项援外工程的亲历者、天津电建退休职工郭杨辉的鬓发。当时天津电建还未正式组建,其前身是北京电力基本建设局第二、第四工程处,郭杨辉就在京电二处工作。虽然已经过去近60年,郭杨辉对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在与笔者的对话中,对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场景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重新走进那段激情岁月……


文化交融育明珠


  据郭杨辉回忆,当时京电二处派出了136人的援蒙电力建设队伍,于1958年4月从大同电厂搭乘国际列车,前往蒙古国苏赫巴托。

  这支新中国早期的“远征军”,由机、电、炉、热、焊、化学、水等专业的技术骨干组成。别看他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但都通过孜孜苦读、勤学苦练成为了各专业的业务尖子。

  “当时是4月份,国内华北平原早已是春暖花开,可那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郭杨辉回忆道。土地冻得梆硬如铁,铁镐都刨不动,无法铺设地下管道。队员们开动脑筋,找来兵营里遗弃的旧轮胎、旧木料,点燃后烤化冰层掘土埋管。

  那时,蒙古国的电力建设刚刚起步,许多技术难题都解决不了。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中国电力建设工人的到来,为蒙古人带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加上苏联技术人员,不同肤色、不同口音、不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为建设新电站而讨论、商议,相互学习、借鉴,工地上好不热闹。

  驻外工程,语言交流是关键。在与苏联技术人员的交流中,郭杨辉和技术人员在电大所学的俄语派上了用场。还有许多队员不会俄语、蒙语,只好现学现用。于是,宿舍里、餐厅中、工地上,到处都是初级外语的学练者。当然,蒙古徒工也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汉语。

  随着工程的推进、技术交流的加深,中蒙双方建设者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座电站工程不仅给经济建设插上了翅膀,也架设了一座跨越国界、连接友谊的桥梁。在那个贫穷、纯情的年代,许多对中外师徒一起工作、流淌汗水,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转眼到了1958年末,凝聚着中国电力建设工人心血和智慧的苏赫巴托电站投产发电了,炉火熊熊、机器轰鸣、电流涌动、鞭炮齐鸣。一颗璀璨的电力明珠照亮了蒙古草原,也照亮了这群中国建设者的身影。

  “完成了投产后续的工作后,1959年1月我们才回国。那时候,大伙儿都有一种自发的爱国热情,工作起来就像‘拼命三郎’,不用催促、不用管束,进度、质量都突飞猛进。当时通信方式不发达,遇到急事想打电话,只能到驻蒙办事处打到国内的施工处,再由同事往家里捎口信……”回忆起那段时光,郭杨辉感慨良多。


毕生奉献无怨悔


  回国后,经过几项工程的历练,郭杨辉已经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天津电建汽机技术领域的带头人。认真严肃是他给人的印象,而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他严肃外表之下的丰富内涵。

  1965年夏,郭杨辉和100名施工人员再次到蒙古援建东哈拉电厂,安装3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5台10吨/时链条锅炉,郭杨辉负责全部汽机安装技术指挥工作。

  1974年,作为天津电建唯一的技术代表,郭杨辉远赴意大利监造天津大港电厂设备。这项工程引进意大利GIE集团两台328.5兆瓦整套燃油发电机组,在华北地区的电厂尚属首次,设备监造毫无经验可言。郭杨辉在异国他乡驻守3年,凭着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努力完成监造工作的同时,虚心向外国专家求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全面指导设备安装,为天津电建项目履约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郭杨辉调入天津电建机关,先后担任人事科科长、干部科科长等职务,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人事管理新的方式方法。虽然已经到了管理岗位,但他仍然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与一线干部、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培养出大批中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也为天津电建“人才为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杨辉的职业生涯结缘于技术工作,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荒漠之野、群山之间的电建施工现场,奉献给了天津电建的发展;后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乐其业、精其术、尽其责、竭其力,为电力建设事业无怨无悔。

  “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正是一批批建设者恪守初心、艰苦奋斗,我们才迎来今天的光明前景。”拜访结束时,郭杨辉最后充满深情地说:“看到天津电建今天的发展,尤其是经过10余年国际项目实践,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苏丹、委内瑞拉、白俄罗斯、波黑等近20个国家的电力市场,在建项目履约能力显著提升。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衷心祝愿天津电建早日成为以工程施工为基础的国际型工程公司,祝愿中国能建早日实现‘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战略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