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岁的侄女儿用她通透的童音,抑扬顿挫地读诵着两千年来历久不衰的篇章——曾子的《大学》,以她现在的年龄无法通晓其中的微言大义,但文化的基因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烙印在她纯净的心底。
经典永远是朴素的,有着闪烁人文智慧的光芒和直指人心的力量,其在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积聚沉淀、益愈醇香,成为华夏五千年文化画卷中的夺目明珠。曾子的《大学》便是这样,作为儒家经典四书首经,开篇便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道出为学修身的方向和最后的归宿。
繁华与寂寥
夕阳已去,皎月方来。南京夫子庙秦淮河两岸早已灯火通明、人群熙攘,卖臭豆腐的吆喝声、黄包车的铃铛声、画舫悠长的击水声……绵延不绝。夫子庙大成殿前游人摩肩接踵、香火不绝,不远处便是江南贡院,这里曾经是明清时期江南的文枢,延续着儒家千年文脉。明清以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孔子及他的弟子们也被封建统治者捧上神坛、奉若神明,无数士林以“书中自有黄金屋”皓首穷经、挑灯夜战,只盼一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谁能体悟其中蕴含的“大道”智慧及两千年前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的寂寥?
两千年前列国纷争、礼乐崩坏,夫子和他的弟子们以遗世独立的师道精神,高擎“仁爱”的大纛,不畏艰难、筚路蓝缕、奔走六国,于乱世之中如一盏不灭的明灯,传道受业,启人心智。试想以夫子和弟子们的才智只愿偏于一隅,便可富贵一生,不需如此劳顿,但他们就如一群倔强的孩子,以铁肩担道义的侠气,“知其不可而为之”,于乱世中坚守道义、淡泊明志,给后世树立榜样。不管是夫子对颜回的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还是自己在身陷囹圄、厄于陈蔡、绝粮七日的情况下,依旧弦歌不绝,在追求“止于至善”的道路上,他们以百折不回的旷达精神无往不前。
千百年来这种精神影响了无数士子,不管是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是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等等,塑造着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内圣外王”品格。
守正与创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常读常新,它们源于生活融合于生活。《大学》便从内明(圣)的明德开始,通过“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为次第,推及到外用(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尤其在日益浮躁的当下,对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正如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天生人性本是善良,但由于后天每个人的生活情态和精神境界不同,导致对一些问题取舍也会大相径庭,尤其在人生关头经不住诱惑,保持不住定力,便会被纷繁的世界眩晕眼睛走上弯路。为学修身之道,便是洗炼自性所受污染的习气,通过“明明德”的反省,将自己外在狂野的心回归到“至善”的境界。
学会审视自我、明察内心,通过抽丝剥茧般提升生命的层次,不迷失在物欲横流之中。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在反省中,夯实人生的底色,从而不偏不倚。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金钱之欲、色情之欲、权力之欲袭来的时候,学会知足常乐,在欲望面向做心的主人,殊不知粗茶淡饭有真味,窗明净几是安居。
每当身心疲惫时候,静心品读《大学》,恍若跨越时空与贤哲对话,聆听先贤教诲,平和内心的浮躁,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找准生命的位置,激励自己在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