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文化园地 > 文学
视力保护:
追寻先辈的海外足迹
来源:天津电建 作者:刘若芳 日期:2017-05-19 字号:[ ]
  在浩瀚如星的电力建设史,追寻天津电建先辈的远征足迹,那些闪亮于异国的电力明珠,无疑是天津电建对不发达国家最早的电力支撑,也是我国老一代电建人最真诚、最欣慰的“青春杰作”。共和国不曾忘记他们,新中国电力建设篇章也收录了这精彩一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援外工程项目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更要重视自身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同于国内项目的施工管理特点,援外项目管理是一项周密、细致、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在天津电建成立之前,其前身京电二处、四处的先辈两次援建蒙古电厂。
  第一次是根据1956年8月29日中、蒙两国政府协定,无偿援助苏赫巴托热电厂,安装2台罗马尼亚制造的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3台上海锅炉厂制造的20吨/时链条炉。为保证电厂无源启动,还装有1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由电力工业部基本建设总局筹建。1956年8月北京电力设计分院工作组赴蒙选厂,1957年4月完成扩大初步设计,10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1957年6月,正式成立北京电力基本建设局援蒙工程筹备组;1958年5月,选派162人组成施工队伍赴蒙。1958年12月竣工投产,并移交蒙方。
  第二次是根据1958年12月29日中、蒙两国政府协定,以长期贷款方式援建乌兰巴托第二发电厂,安装2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3台35吨/时链条炉。由北京电业管理局筹建。1959年4月北京电力设计院工作组赴蒙选厂,12月完成扩大初步设计,1960年初完成施工图设计。1961年2月,组织了450人的施工队伍到蒙古施工,并在乌兰巴托市成立驻蒙电力工程处。1961年11月建成发电,12月27日移交蒙方。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和部长会议对中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并为其中80名援外人员分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北极星”勋章和政府奖状,曲受东、陈洽明等同志荣获了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一级勋章,赵燕田等同志荣获了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勋章。
  天津电建正式成立之后,1965年员工再次远赴蒙古,这是1958年12月29日中、蒙两国政府协定的补充项目,施工时间则推迟了六年多的时间。这个项目中方以长期贷款方式援建蒙古东哈拉电厂,计划安装3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5台10吨/时链条锅炉,由北京基建工程公司筹建,北京电力设计院设计。1960年5月至1963年3月,电厂选址、设计等工作完成。工程于1965年夏季开工,设备、材料发至工地,中方100名施工人员进入现场,电厂计划1968年1月建成投产。当时,天津电建已经成立,选派了83名职工奔赴现场。1967年2月,蒙古政府单方面拒绝中方援助人员入境,并在一些非生产问题上制造困难,致使工程被迫停工。停工时,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2.5%,2台机组具备试运条件。经与蒙方多次交涉,于1968年6月14日按工程现状正式移交蒙方。
  此外,天津电建员工还多次远赴亚非国家,援助工程建设。1965年1月,几内亚金康送变电工程开工建设,架设3条3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设3座30/6.3千伏降压变电站。同年,天津电建派出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5人参加建设。
  越南太原电站1963年12月建成,装机容量1.8万千瓦。该电站电力设施遭到破坏后于1971年至1974年由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华东电管局承担了援助修复任务。1971年5月,天津电建派往太原电厂4名职工,援助该厂抢修发电机。
  1977年11月29日,天津电建7名职工与第六机械工业部406厂人员组成13人技术组赴马里,对已运行8年的马里纺织公司自备电站4台883千瓦/630千瓦柴油发电机进行大修,1979年9月7日抢修工程全面结束。1987年1月,天津电建1名职工再次到该电站,协助机组运行工作。
  炉火熊熊、机声轰鸣、电流涌动、礼花腾空。一颗颗璀璨电力明珠照亮了海外各地,也照亮了天津电建人的身影……
  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砺,在中国能建的引领下,天津电建已经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培育了优秀的海外工程管理团队,有着雄厚的竞争实力、优秀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奋斗历史。面对“一带一路”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司上下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带着光荣与梦想扬帆远航,誓在更为汹涌澎湃的国际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