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优秀征文
视力保护:
抓改革 促转型 保增长在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中能装备 作者:党委中心组 日期:2017-10-16 字号:[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装备”)实现本质脱困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对中能装备将来的发展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能装备走向何方?能走多远?是我们当前务必要想清楚,弄明白的问题,也只有在认清形势中把握机遇、占据主动,才能破解难题,实现发展、寻求突破。

  一、全面分析形势发展动态,把准方向

  (一)从宏观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外部看,国家加快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国际视野下布局的“一带一路”战略,勾画出了中外经济合作的新蓝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实施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落地,相关国家电力建设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带来大量市场商机。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2015年至2020年用电量增幅预计为4.7%,电力投资总规模将超过1.2万亿美元,其中火电占比约70%。此外,以经济增长带动新增用电需求的中东、南美地区也将成为重要的电力建设市场之一。从内部看,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层次、社会生产力水平出现一个大的跃升。就中能装备而言,冷静把握发展大势,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借力"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迅速扩大海外业务体量是当务之急。

  (二)从行业发展看,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提高清洁电力比重,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是行业发展大趋势。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有效化解煤电产能过剩,燃煤火电建设势必放缓。但随着新电改的深入实施和投资主体的进一步放开,配电网和农网改造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在非电领域,国家“三大支撑带”(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与“四大板块”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国制造2025加速推进,是能源装备企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新机遇,作为电力装备“老牌”企业,凭借对电力装备的技术积累,抓住机遇就可以大有作为。

  (三)从发展模式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四个转向”,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行业和大企业业绩分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升级倒逼企业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互联网+”推动企业全方位和多元化创新。在能源装备市场,产品销售由传统的提供产品向系统集成和提供服务转变。这些变化,对中能装备原有发展方式提出挑战,对商业模式创新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抓住机遇,加快业务转型,增强战略执行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争取主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从企业自身看,中能装备产品种类众多、规格齐全,成套能力和互补性较强,产品行销国内外,拥有知名商标及品牌、专利或专有技术以及积淀的良好商誉等无形资产和与客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一定的土地、厂房和特有设备等实物资源。在行业上,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生产经验和工程业绩;在队伍上,具有较好的组织执行能力,拥有一批优秀的专家人才,突出的担当精神和严实作风。在集团层面上,拥有集电力规划、项目咨询、投资、建设、运营、检修维护等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具备高端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能力和项目全过程服务能力。装备制造产业是该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集团的平台支持,为公司带来相对广阔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的发展环境及优质的市场项目资源。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在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创新能力,与上市公司规范管理相适应的法人治理,与企业活力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以及进一步建设一支有信心、有智慧、有胆识、有能力的干部职工队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围绕“一个中心”,夯实发展基础

  未来的发展,中能装备将围绕“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力的能源装备企业集团”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突出所属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两个地位,以建设“三型”总部、“五好”企业为抓手,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发展凝聚人心,以转型打造优势,以融合共铸和谐,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实现本质脱困,着力稳定增长。切实增强实现本质脱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举全公司之力,打好本质脱困决胜战。一是全力抓好市场签约。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注重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把握特高压、区域电网同步和配网建设机遇,把握新能源和电能替代市场机遇,把握节能环保、热电联产机遇,把握PPP项目市场机遇,拓宽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二是努力增加营业收入。优化产销衔接,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平衡好资金和产能关系,保证生产经营的有效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营业收入。三是狠抓减亏扭亏增盈。抓好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加快清理扭亏无望且层级三级以下的亏损企业,实现亏损面和亏损额双下降。激励、支持骨干企业挖潜增效,为公司稳定增长多做贡献。四是不断改善资产状况。克服三项改革、财务精算等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制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有效措施并积极落实。

  (二)加强管理创新,着力规范运作。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加强管理创新,着力规范运作,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管理增效,提升公司整体内控能力和精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债务风险管控。实施稳健财务策略,严控经营成本,强化投资风险控制,对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防范资金风险。三是加强集中采购管理。建立健全采购管理机制、体制,规范各类采购行为,大力推进集采平台应用,提高上线采购率和上线集中采购率,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加强“两金”压降管理。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加强考核和落实责任等措施切实抓好“两金”压降,确保“两金”压降取得实质性效果。五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严格事故问责和责任追究。

  三、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两个转变”

  (一)由产品制造商向成套服务商和项目建设运营商转变。要深刻把握市场和行业发展新趋势,以商业模式升级促转型发展,以投资业务带动项目建设运营。一是大力推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营销理念。结合企业实际,依托核心产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包括技术服务、维修保养服务、使用培训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所属企业在设备选型、工艺配置、性能保证等方面的优势,主动配合设计、施工企业进行相关优化工作,促进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二是强化资质建设。适时增加专有资质及高等级资质数量,通过资质升级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运营的能力以及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实力。积极探索BOO、PPP商业模式,力争短期内取得实质突破。

  (二)由产品向品牌转变。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深刻认识品牌创造利润和价值的能力,树立“品牌经济”理念,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一是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要紧密围绕品牌创建的“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宣传推介”三个核心要素,科学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和保障机制,推动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工作。二是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品牌建设要突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线。要根据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对企业的主导产品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按照“无牌——有牌——创牌——名牌”的梯次创建思路,研究制定品牌培育发展的具体方案,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品牌培育库,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育发展,形成储备一批、争创一批、培育一批“三个一批”的发展格局。三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坚持宽领域、广覆盖,依托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培育“名、优、特、新”品牌。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能支撑和带动公司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四、把握阶段特征,做好“三篇文章”

  (一)着力深化改革。要按照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过硬市场主体的总要求,推进企业改革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科学决策能力、依法治理水平和合规经营能力。进一步推进股权产权多元化,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二是进一步优化管控模式。推动各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各层级企业的合理配置,实施战略和财务管控,发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提高决策效率,增强市场主体应变能力,激发基层内在创新动力,实现集团化管控、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三是加快推进三项改革。根据国资委“僵尸企业”处置及特困企业专项治理、企业“压减”和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要求,按照公司整体工作计划,加强协调监督,加大奖罚力度,抓好改革方案的实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按期完成改革任务。四是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考核分配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办法,企业工资总额和领导班子薪酬收入与业绩挂钩,严格把控亏损企业工资总额。进一步改革现有干部管理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以劳动合同管理为重点,严格控制劳动用工总量,建立市场化薪酬绩效体系。

  (二)着力转型升级。围绕《中国制造2025》、《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积极跟踪和研究国家产业及能源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为主导,以优势核心产品为基础,开展集成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公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提升公司整体创新研发能力。技术中心要完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具备独立的产品与集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在光热发电用汽轮机、新一代轻型空心电抗器、SPC配网电能质量矫正装置研制、电除尘器用高频电源及控制系统研制、±800kV直流特高压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1100kV特高压阀厅及直流场金具、槽式太阳能吸热管性能检测设备等新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在火电、核电领域优势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二是实施产品结构调整。要重点聚焦柔性直流输电、燃机撬装、海上风电、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核电国产化、非晶合金带材等战略新兴业务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全绝缘浇注母线、刚性气体绝缘线路、固体绝缘环网柜等一系列“短、平、快”产品,力争在技术的引进转化和自主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进产品和产业升级。要通过优化设计、“两化融合”、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公司覆盖电站、电网、配电全产业链并延伸到冶金、煤炭、化工等能源领域,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步伐,改善和提升运作效率及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四是逐步实施智能制造。要进一步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公司所属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化等关键环节集成,逐步实现智能管控,形成涵盖火电、核电、水电与新能源的,覆盖电源、电网、配电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产品与业务的有机组合。

  (三)着力盘活资源。加大资源盘活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大力实施退城进园。通过南京线材公司土地盘活示范项目的带动,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土地资源的有效盘活,进而获得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整合。要深入贯彻公司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集团(股份)公司压缩管理层级和减少法人户数、“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以及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工作精神,结合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要求,落实资产证券化、合并、重组和出售等措施,通过公司内部改革重组,整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与运营效率,实现公司增量资产的优化、存量资产的有效盘活及不良资产的有序退出。三是探索整合并购模式。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现有优势产品产业链等为方向,通过兼并重组、投资控股或参股等多种形式,推动总部及3—5家所属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突破,使投资主体和产权趋于多元化的同时,扩大公司产品、产业和资产规模。

  五、加快业务转型,实现“四个发展”

  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立足“清洁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三大领域逐,逐步将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为主的新业务发展成为公司主业之一,成套、非电、服务、国际等业务将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一是优先发展国际业务。积极顺应集团(股份)公司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战略为指引,明确国际化阶段性发展计划,将国际化经营作为公司业务拓展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通过积极整合资源,打破单体设备出口的瓶颈,与国别市场当地的分系统承包商、施工单位就分系统、BOP等项目积极开展合作,以项目拉动设备出口,提高自营出口比重,重点培育 3-5 家国际业务拓展示范企业,通过示范企业引领带动,将公司逐步打造成为集团(股份)公司国际业务的骨干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成套业务。要加快分公司法人实体运作步伐,将成套公司打造成公司设备成套业务拓展平台、总部经营的支撑体、公司经济的增长极。同时,要以煤粉制备、除尘除灰、水处理、矿渣微粉、干燥岛等分系统为主线,加强所属企业成套能力建设,实行集团(股份)公司内部市场和外部自主开发并举,成套分公司和成员企业协同,着力开展产品成套销售和分系统 EPC承包等,实现向全产业链和高端业务拓展和延伸。三是积极发展非电业务。积极获取非电业务资质,拓展电力设备在钢铁、冶金、石油石化、铁路、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产品覆盖至“电站、电网、配电”全产业链,并延伸至冶金、煤炭、化工等领域,紧跟集团(股份)公司在道路、市政、机场、矿山、房建等非电市场的开拓步伐,形成多元业务的积极响应、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四是创新发展服务业务。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积极探索产品再制造、备件检修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务,具备综合服务的能力,实现从产品生产销售向系统服务转变。

    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中能装备必将举全公司之力,向破解难题持续聚焦,向突破瓶颈精准发力,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战略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发展凝聚人心,以转型打造优势,以融合共筑和谐,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力的能源装备企业集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