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拨开尘封的激情岁月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07-04 字号:[ ]

  郝守拙老人近照 秦小龙/摄

  2013年12月30日、31日,走过一个甲子历史的新疆首座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电厂1号、2号机组先后熄火关机,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悄然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只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中很小的一件事。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远在山西太原的一位老人的高度关注。谈到这座见证了新疆电力发展史的电厂,老人透出浓浓的不舍,只因它承载了作为一名电力老兵的激情岁月。

  老人名叫郝守拙,今年81岁。从1949年在北京电业总局检修队参加工作,1996年离休,在电力战线工作了47个年头。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笔者与老人相对而坐,那些有关支疆电力建设的记忆,缓缓打开……


18天风尘仆仆入疆路


  1951年,苇湖梁电厂作为新疆军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与同一时期陆续开工的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等,初步奠定了新疆的工业基础。

  苇湖梁电厂一期工程上马一台6000千瓦小机组,由苏联援建,新疆军区工程部队兴建。当时新疆的电力工业底子薄、基础差,中央从全国各地组织动员大批各行业急需的人才赴疆支援建设。1953年初,郝守拙所在的电力修建工程局,成立了新疆工程队,入疆支援电厂建设,技术上要求是骨干,政治上要求是党团员。

  当时20岁的郝守拙,已经经历了山西阳泉电厂、河北井径微水电厂、天津塘沽新港电厂、山东青岛仓口电厂以及辽宁阜新电厂等新中国第一批电厂的建设、检修工作,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力建设工人。知道要成立新疆工程队,郝守拙毅然报名参加。

  当年5月,郝守拙一行60余人踏上入疆之路。先坐火车到西安,再转车到达兰州。从兰州到新疆没有列车,军区专门派了一个汽车营到兰州迎接工程队,有几十辆卡车,全是苏联的嘎斯69。郝老说,七吨黑豆一辆车,这些汽车全部是国家用黑豆换来的。      

  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近2000千米路,就全部要靠汽车了。工程队在兰州准备了大锅盔,用汽油桶装了饮用水后就出发了。饿了吃锅盔,渴了饮生水。

  俗话说“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茫茫戈壁,一望无际,一走两三天不见人影。一路颠簸后许多人开始头昏眼花,恶心呕吐。郝守拙说,当时坐他对面的师傅,在车上疲乏得连脑袋都支不住了,又担心磕在车厢上碰伤,他只好一路用手扶着师傅的脑袋。

  路途虽然艰苦,但工程队一行受到沿路兵站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兵站,兵站战士都主动把营房让出来让他们居住。

  当然,工程队常常不肯接受解放军的好意。有一次,工程队很晚才到达一处兵站。兵站让出房间,非要让工程队住,但工程队执意不肯,一定要在汽车上休息。双方互相推让不休。第二天醒来发现解放军也露营了,而营房反倒空了一夜。

  郝守拙说,像这样的事,一路上有许多件。军民鱼水情,是当时军民关系的生动写照。

  整整18天,工程队才抵达乌鲁木齐。

  当地组织了文工团,为工程队唱歌跳舞。

  郝守拙说,当时大家实在是太累了,根本没心思看节目,文工团唱了什么,跳了什么,大家都不记得了。


军民团结一心建电厂


  苇湖梁电厂,当时叫迪化电厂,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郊水磨河畔,距市中心6千米。工程队到达现场时,新疆军区工程部队在缺乏专业技术、没有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已经把锅炉钢架立起来了,把汽包也放了上去。

  郝守拙说:“解放军了不起。”像立钢架、放汽包这些工作,就是专业队伍,也要大大费一番周折。但解放军战士硬是靠最原始的手拉肩扛,将这些任务完成了。

  工程队很快和工程部队打成一片,融入了苇湖梁电厂的建设。

  当时郝守拙作为技术骨干,负责锅炉转动机械的安装工作。

  郝守拙说,建设苇湖梁电厂,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机械。无论多大多重的设备,全靠人力、靠最原始的办法进行安装。往高处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在框架上横几根木梁,上面装几个滑轮,一点一点往上拉。往远处运,就是在下面垫滚木,前拉后推,完全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完成。

  参加苇湖梁电厂建设的解放军战士,都曾出生入死,在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扑下身子当学徒,从零学起。正是这些优秀的士兵,最后留在电厂,成为早期新疆电力工业的人才基础。

  建设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就是没技术。连一些普通的焊接工作,也只有苏联专家才能完成。咱们的技术工人如果想问一下技术问题,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需要知道那么多。”郝守拙说,就在那时候,大家就已经明显感觉到,落后就会受制于人。为尽快培养自己的电力建设施工队伍,大家想尽办法。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用土办法;没有先进的施工仪器,也不要紧,办法总比困难多。

  比如,在安装锅炉炉排时,要找中心。

  虽然锅炉炉排设备很粗糙,但安装要求却很严格,中心偏差不能超过5丝。没有精密的仪器,怎么办?他们就用最普通的千分尺、塞尺,从不同方向同时定位来确定中心,并经过反复验证,最终将中心偏差控制在了5丝以内。

  再比如,在安装锅炉风机、水泵时,为严格控制转动机械的振动,他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无论是一块小垫铁还是一个小螺丝,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都精心操作,要求拧五扳手的,绝不拧四扳手,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郝守拙说,因为基础施工扎实,由他们负责的转动机械,在运行后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没有出现任何振动。大家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许多以前没有遇到的施工技术,也为日后提高电力施工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上,没有房屋,就住帐篷。新疆昼夜温差大,帐篷忽冷忽热,许多同志都极不适应,但军民团结一心,白天黑夜轮班作业,开展劳动竞赛,大大加快了电厂的建设速度。

  苇湖梁电厂的建设,也得到了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热烈支持。常常有维族居民带着哈密瓜、葡萄等水果,看望工程队,帮工程队洗衣服、做饭,还教工程队学维语,邀请队员到家里做客。当然,大家都婉拒了。

  1953年12月30日,苇湖梁电厂举行了盛大的发电仪式,至此,新疆有了自己的第一座火电厂。之后20年里,该电厂作为乌鲁木齐市唯一的电厂,很好地保障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供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苇湖梁电厂几经扩建,一直到规模为2×125兆瓦的供热机组,再到关停,见证了新疆电力6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力建设事业,无论是装备、技术、还是人才,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越是在这时候,我们越要怀念历史,正如郝守拙特别强调的,为什么那时大家的工作热情高?面对困难不害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有信仰,有精神,一致为公,是那时大家共同的选择。


  【采访手记】

  要有抱定信仰的精神

  人总是要有信仰,要有为信仰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完郝老,从他家出来时,涌现在脑海里的一句话。

  那时,阳光灿烂,照在我的身上,映到我的心里,暖暖的。

  为了让稿子更完善,我又第二次对郝老进行了采访。当我再次从郝老家出来时,当初涌现在脑海里的话,变成了这样:人必须有信仰,要有为信仰勇往直前的精神。

  不仅需要,且是必须。

  在当初一穷二白,无机械、无技术、甚至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完全保障的情况下,靠什么来建设电厂?是什么支撑着老一辈的电力建设者,虽然筚路蓝缕,却依然义无反顾?无他,唯精神耳。      

  郝老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采访中,郝老说的最多的,就是信仰、奉献、艰苦奋斗等等。甚至,在问及他有过什么荣誉时,郝老都说:那时,有个参建纪念章就是最大的荣誉,还要什么其他荣誉?所有这些,都和物质无关,和精神有关。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许多东西都在变,但我总认为,还有些东西,没有变,也不能变。

  比如,“世界能源,中国能建”的组织使命,比如,“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战略愿景,不也正是老一代电力建设者的夙愿吗?如果非要说变了的话,那只能说是变得更好了,更深刻了,更具有时代意义了。

  而今,追寻着老一代电力建设者的足迹,站在现代电力建设新的起点上,我们又该怎么办?答案就是:不忘初心。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