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 历史口述
视力保护:
走遍大江大河 走到地老天荒
来源:中国能建周刊 作者:齐立强 日期:2016-07-04 字号:[ ]
 
 
  杨浩忠、徐鸣琴近照

  【人物简介】
  杨浩忠, 1930年生于江苏常州,全国知名机电专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毕业于江南大学,曾任葛洲坝集团副总工程师、葛洲坝机电公司总工程师,曾获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
  徐鸣琴,1934年生于上海,全国知名机电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葛洲坝集团副总工程师、葛洲坝机电公司总工程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电力工业部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一滴水,杨浩忠与徐鸣琴一定是那最晶莹剔透的两滴。
  或许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他们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山万水全走遍,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相守,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相搀相扶、相依相偎,沿着大江大河,走到地老天荒。他们一起面对逆境的困难,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见证、亲手开创了中国水电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骄人成绩。

小机组起步,摸索中进步

  杨浩忠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当时的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安排他和另外100多名大学生到吉林参加丰满水电站建设工作。
  丰满水电站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水电站。电站原本由日本人建设,日本投降之后,被苏联人接管。作为战利品,苏联人将6台机组带回国,又从苏联进口了机组进行重新安装。杨浩忠便是从事新机组安装工作。
  “当时,每个项目都有苏联专家,所有工作必须听他们指挥。”杨浩忠他们这批“水电新兵”不仅没有得到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连技术资料都要藏起来,不给他们看。
  杨浩忠和同伴们深知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只好以之前学的知识为基础,在操作中凭借理解自学,慢慢积累,慢慢提高。后来,从丰满水电站,走出了很多水电人才,成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4年,北京官厅水电站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自动化水电站,安装了3台10兆瓦机组。后来,我国陆陆续续建设了多台10兆瓦水电机组。
  正是在官厅水电站,杨浩忠认识了刚刚从清华毕业参加工作的徐鸣琴。共同的理想让俩人走到一起,从此,两个人便开始并肩奋战,再也没有分开。
  徐鸣琴是上海人,在大城市长大,却对水电事业情有独钟,不怕艰苦。具备水力发电条件的地方,大多在远离城市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工程初期,居住环境十分简陋,有些时候连日用必需品也不好买到。
  不光是条件艰苦,一个女技术员在水电工地上穿梭往来,还会遭遇很多质疑的目光。“我只好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些世俗的看法。”徐鸣琴说。
  1960年底,在湖南柘溪水电站,杨浩忠与徐鸣琴成立了家庭。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条件非常艰苦。“晚上9点钟我们才回来,什么都没有买,把两个铺盖搬到一起,就算结婚了。”杨浩忠说,“同事们送了一些画片,一贴贴了一屋子,这在当时看来就算很浪漫了。”

项目在哪里 家就在哪里

  从北京到江西,从湖南到湖北,杨浩忠和徐鸣琴随着水电项目转战各处,项目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一直搬到葛洲坝,这个家才算扎下了根。
  徐鸣琴第一次怀孕时,每天挺着个大肚子挤车去工地,直到产前一个月,徐鸣琴才回到上海娘家生下了孩子。
  杨浩忠与徐鸣琴有两儿两女,最大的跟最小的只差了8岁。“我们小时候,他们一直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也顾不上照顾我们。”小女儿杨涔说,“好在当时邻里邻居关系都很好,能够帮着照应些,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是大的带小的,稀里糊涂就长大了。”
  相信任何一名亲历者回忆起1986年、1987年,葛洲坝两年投产13台机组的辉煌历史,都会再次热血沸腾。
  当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者1986年实现一年安装5台机组后, 1987年又安装了6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最后,电站工程提前两年完工发电,并且创造了三项全国第一的业绩——年装机容量全国第一、年装机台数全国第一、单机安装速度全国第一。
  每一台机组的安装、调试,杨浩忠和徐鸣琴都全程亲历,经常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及时发现、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保证安装速度和质量。
  在这期间,杨浩忠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当选了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徐鸣琴的荣誉更多,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电力工业部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水电建设者能拿到的荣誉,她几乎都拿到了。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徐鸣琴表现很淡然。她说:“这些都是集体的荣誉,都是葛洲坝人的骄傲。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者,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逐波大江河 开发大水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电力技术、设备大范围开始进入。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后,我们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一谈到技术问题,杨浩忠便滔滔不绝,“比方说,机组用的乌金瓦都是锡和铅的合金制造的,但比例有问题,后来我们学习了国外的技术,重新调整了比例,耐热性能大幅提高,停机温度从70摄氏度提高到了后来的95摄氏度。”
  1999年,两个人同时办理了退休手续,这一年,杨浩忠69岁,徐鸣琴65岁。
  退休后,两个人跋涉的脚步并没有停下,长江、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二滩电站、漫湾电站、大朝山电站、三峡电站等大型电站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一台台水电机组经过他们巧手调教,轻快地转动着,发出清洁电力,通过电网送往全国各地。
  1999年8月,两个人正在参加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发电机组运行调整工作,徐鸣琴在工地上突然中风。工地上无法抢救,她立即被送到攀枝花市第五人民医院急救,可是非常不巧,那天医院正好停电,一直等了11个小时才施救,大大超过小于6小时的脑中风抢救时间。这使她整个右半身不能行动,当时连讲话也不成了。
  徐鸣琴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就在别人都以为她已经站不起来的时候,她凭借坚强的毅力,加强身体机能锻炼,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恢复了行走能力,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在这之后,两个人又参加了云南大朝山电站、长江三峡电站等大型电站建设,参加了向家坝、溪洛渡等工程的评审。然而,徐鸣琴后来又先后两次中风,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越来越差,终于无法再继续她心爱的水电事业了。
  现在86岁高龄的杨浩忠,仍然在参与葛洲坝集团《机电安装全书》的编辑审核工作。他能够用电脑,但不会打字,就在电脑上看文稿,遇到疑问就用笔记下来。
  杨浩忠觉得他们两个是幸运的,从最早10兆瓦的小机组,到700兆瓦的大机组,几乎全程参与。杨浩忠说:“每个大工程干完,对水电的理解认识也会加深一层。做水电工程,还是要强调安全、质量,时刻都要把弦绷紧,只有把每个环节都做完美,才能建成一座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工程。”



打印】 【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