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初心能见
视力保护:
一生所爱 痴心不改
记中电工程中南院原总工程师谢国恩
来源:中国能建周刊 作者:齐立强 谢珺 日期:2016-07-12 字号:[ ]
  

  【人物简介】
  谢国恩,1938年生于广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任中电工程中南院总工程师。他主要致力于直流输电技术研究,主持的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有多项荣获国家级金奖,参与完成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他本人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励志电网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有一种品德叫敬业,有一种精神叫担当,有一种境界叫奉献,有一种情怀叫真爱。
  中电工程中南院原总工程师谢国恩便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将毕生精力投入电力事业发展中,见证了我国电网从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的跨越;参与了中国电力事业从弱到强,从落后于人到领跑世界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主持设计了多项重点工程,创下了多个第一,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电力行业德高望重的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

把工程看作子女,工作中寻找力量

  1964年10月16日,星期五,晴
  前不久,我荣幸地投入到了郑州、洛阳和新乡等电厂的设计工作中。想想几年后,我就能看到自己设计的火电厂投产发电,源源不断的电力被送到千家万户,农村厂矿,机器轰鸣,电灯闪亮。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很自豪。
  ——摘自谢国恩日记
  1963年,谢国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来到中南电力设计院,成为了电力建设战线的一名电力新兵。
  “那时,办公地点是一栋三层小楼,房前屋后还有大片的藕塘。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成长,前辈老师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谢国恩回忆说。
  做电力设计工作,到外地出差是家常便饭,而且一走可能就是很长时间。谢国恩说:“现在的电力勘测设计人员出差在外虽然仍很辛苦,但是要跟我们那时候的条件比,还是幸福多了。”以前不仅没有高铁、动车,连带空调的火车都是一种奢望。
  “那时候物资供应困难,如果到北京出差,就能托人买到鸡蛋、白砂糖、带鱼等。有一次,从北京回武汉的火车上,我把买的带鱼放在货物架上,水还滴了人家一身。”提起这件往事,谢国恩抚掌大笑。
  下了火车以后,如果要去项目工地或去选址踏勘,有什么车就搭什么车。
  到底能搭到什么车呢?最常见的就是破旧卡车。谢国恩和同伴们就经常站在卡车的拖车上,每个人都用手紧紧地扶着车帮,忍受着一路颠簸之苦。
  实在没有汽车的时候,也只能搭老乡的牛车、马车。最惨的时候,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了。
  “那个时代,条件实在有限,大家对吃和住要求都不高。饿了能吃上饭,晚上能有地睡觉,我们就很满足了。”谢国恩说,当时在工地都是睡在工棚里,一个大通铺能挤很多人。到吃饭的时候,不管是领导,还是工人,都是吃大锅饭,没有人能够享受什么特权。
  谢国恩先后参与了郑州、洛阳和新乡等电厂的设计工作,还在平顶山电厂常驻一年时间,负责电厂设计,参与设备安装,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气一次主设人。
  1970年,中南院被撤销,谢国恩身边的同事被下放到河南、湖南、广东、广西,他留在了湖北队。“这些离开的同事,大部分加入了当地的电力设计院,壮大了这些省区电力设计院的实力。”谢国恩说。
  谢国恩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动荡的岁月。尽管窗外纷乱复杂,他并没有受到太多干扰,仍加班加点地完成设计工作。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由于工作原因,我对子女照顾不多。工程对于我来说,就像子女一般。当我在绘图板上精心勾勒出每一笔每一划,在计算纸上草拟出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步骤,在设计过程中发现每一个疑问、总结每一点创新,都会让我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数不清多少首个,道不尽艰辛几何

  1983年5月6日,星期三,晴
  立夏的北京云淡风轻,让人倍感心情舒畅。在和通用电气、西门子、ABB的国外专家们,就葛上直流工程进行技术谈判的过程中,我这电视大学的英语插班生终于感到有了用武之地。
  ——摘自谢国恩日记
  “全国第一条500千伏线路——平武工程是我们做的,全国第一条±500千伏直流工程——葛上直流工程是我们做的,全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也是我们做的。”一提起这些首个、第一,谢国恩的眼睛中会放射出异样的光彩,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葛上直流工程启动时,我国还没有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的经验,于是引入了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公司进行EPC总承包建设。
  “在跟这些外国公司的专家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不光是学到了很多技术,还学到了很多管理经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谢国恩还深刻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外国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只需要投入很少人力,就能赚到很多钱。而中国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却只能挣到一些辛苦钱。
  天广直流、三常直流、三沪直流、三广直流、贵广直流、贵广二回直流、宁东直流……在这之后的一系列工程中,谢国恩带领设计研发团队,一步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探索推动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成为我国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主路线图的全程见证者。
  中南院副总工程师吴庆华与谢国恩共事时间比较长,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工程技术层面的。比方说,如何与业主、设备厂家、施工企业进行协调沟通,把握好设计单位的角色,更好地开展工作,谢总教给我们很多好的经验。”吴庆华说。

走在行业最前沿,勇攀科技最高峰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多云
  一转眼,我已经退休15年了。回想当年的藕塘如今已高楼林立,三层小楼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手中的绘图板早已被计算机取代……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们正熟练运用着三维设计软件,让厂房和配电装置在电脑中拔地而起,我感慨万分。
  ——摘自谢国恩日记
  1998年,谢国恩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前,领导希望他退休后能够返聘,继续回来指导重点工程的设计工作。他欣然接受了。
  云广直流、向上直流、溪浙直流、哈郑直流、金中直流、普侨直流……退休后的谢国恩,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直流特高压工程设计,并参与了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谢国恩感到十分庆幸,没有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否则就没有机会参与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工程建设。
  凭着年轻时长期野外工作打下的底子,谢国恩身体一直不错,更难得的是精神头特足,还跟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地跑现场。
  在变电站选址过程时,项目团队会提出几个选址方案,请谢国恩看。每次谢国恩都要亲自去现场查看,他还对同事们说:“其实,你们看了应该也没有问题,可不上来看一看,自己心里这一关总是过不去。”
  中南院电网公司年轻的项目经理谢龙感叹道:“80岁高龄还能这样工作,真是精神可嘉。自己要是到这个年龄,肯定做不了。”
  在走在行业最前沿的同时,谢国恩还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他带领项目团队依靠自主研究,全面开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紧紧围绕科研成果,坚持设计创新和优化,开展了近百项科研课题和设计专题研究。他参与完成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谢国恩的带动下,中南院形成了一支很强大的直流项目团队,还成立了高压直流技术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柔性直流等前瞻性课题研究,直到现在还在主持编写《高压直流设计手册》。他说:“作为电力设计企业,必须居安思危,提升自己科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去年开始,谢国恩对工程项目介入已经不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他的老伴身体不太好,行动不方便,需要坐轮椅。在中南院家属院,大家经常看到谢国恩推着老伴,在花园中经过。他除了电力,也没有更多爱好,只是偶尔打打桥牌,其他时间就读书,且读的大多是电力专业书刊。
  “我这辈子学的是电力,干的也是电力,看过了,经历过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谢国恩感慨地说,“这是国家经济和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创造的宝贵机会,我自己也很喜欢做,就做了一些对国家、社会有用的工作。至于获得的一些荣誉,都是集体的荣誉,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打印】 【纠错】 【关闭